學了如何平衡營銷與產品

工程背景的人如我總是對普通宣傳方式嗤之以鼻.png

加入愛沙尼亞的初創已經一年,最大的得著是了解到營銷的各種方法和重要性。

在 OneSky 工作的五年間只專注於開發產品,很少關心市場營銷的問題。一年前卻毫無準備地從香港飛到愛沙尼亞,投入 Jobbatical 的市場營銷職位,經過一年實踐後發現錯過了很多讓 OneSky 進步得更快的機會,好的產品需要好的營銷相輔相乘才能發熱發亮。

從薪水的角度看,市場營銷比不上產品開發,所以常有種被輕視的感覺—也認為營銷工作應該不太困難。但實際操作後更能了解當中的挑戰,把營銷做得好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產品開發,重要性亦然。

Jobbatical 的產品簡單,但一年間卻以不錯的速度成長,甚至得到頂級 VC 的投資,當中營銷佔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媒體公關和 CEO 對外講故事的能力。一年多的時間竟然得到全球不同國家 200 多家大小網上媒體報導,除了增加人流,媒體報導對產品的 SEO 也有不少助力。

這是我以前沒深入了解的運作模式,工程背景的人如我總是對普通宣傳方式嗤之以鼻—為了追求更創新更有效的營銷方法而忘了最基本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這團隊中反而看到了自己的盲點。

不少公司都執著於請一流的工程師,沒對市場營銷有同等要求。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和創辦人的背景有關—有工程背景的創辦人擅於分辨工程師的好壞,或者只傾向於請和自己類似的人,以致錯過很多潛在的簡單機會。

由於在愛沙尼亞的工時短,加上有合得來的兼職團隊成員,所以也花不少時間在自己的兼職項目上,摸索如何把工程和營銷的知識結合起來,做出一個機器助手讓各種營銷都能做得更快更好,別讓盲點阻礙了產品的發展。

無法不推薦的好書

如果你背後還沒有一個好的故事就先想辦法讓那故事發生

最近剛讀完這本書,所受到的震撼與得著讓我覺得自己的人生會因為它再次改變:《The Storyteller’s Secret: From TED Speakers to Business Legends, Why Some Ideas Catch On and Others Don’t》。

書中有 37 個不同的故事,每個都不一樣但有著相同的結果--他們以故事改變了自己和其他人的人生。沒有對哪篇特別印象深刻,但卻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記了下來:真誠。

小時候常看中外名人的故事,印象中他們總是很年輕就展現出非凡的特點,然後長大就成功了。然而我除了崇拜外沒有可以做的事--因為我無法改變我不是天賦異稟這事實。

但從那 37 個故事中所體會到的卻是一種鼓勵,因為幾乎每個故事都有挫折在其中,也會描述他們如何剋服各種困難--聽起來很像心靈雞湯,但現實就是如此--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難處,一篇好的故事只是真誠地把這些轉折表達出來,讓我知道原來成功的人其實是一群比較努力的普通人而已。

因為故事的真誠才能讓讀者有所共鳴,而且才能提供一種「我也能做到」的鼓勵,而非「誰叫我生下來 IQ 沒有 200」的沮喪。

想起了最近做的 GlobalStory.co 項目,本意是幫各種產品更簡單地找到媒體報導,裏面寫了一小段給用戶的話,希望能幫他們在找媒體報導上更簡單一點:

別像對待投資者那樣對待記者,他們知道讀者對你的商業模式沒有興趣。他們想要的是你的產品和你一路走過來的故事。因為記者們都了解故事比數字更能打動人心,如果你背後還沒有一個好的故事,就先讓那故事發生,再去找媒體報導。

來自矽谷的忠告

dont even stop coding

兩天前看到前 Y-Combinator 合伙人 Garry Tan 在 HackerNews 上回答了一條問題:「假如你的事業重來,你會如何重新抉擇。

首先他講了一點自己的經歷:

當了 6 年的軟件開發實習生;在微軟當了 2 年PM;在 Palantir 當了 3 年工程師(#10);做了 3 年自己的公司;當了 5 年的 YC 合伙人。

接下來以他的經驗給出了 3 項忠告(以下的「我」就是 Garry Tan 本人):

要推出對其他人有用的產品。我早期為一些公司提供合約軟件開發工作,基本上就是在賣自己的時間,而非做一些使用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產品。如果重來的話會更早專注在做產品上。

一份好的工作能讓你不斷地進步還能賺更多錢。如果你能進步,沒錢賺也還好(當然最好不是一直都沒錢)。如果你無法繼續進步的話,最好是在一家有未來的公司裏賺股權。投資者可以投資多家公司,但你只能在一家公司裏工作,所以把你的時間投資在正確的公司上更為重要。如果重來的話我不會到微軟工作,因為我當時沒有賺特別多 * 也沒有在學習甚麼東西。

這裏不是指沒有薪水,只是另外一家公司的薪水可能也差不多,所以沒有好的股權也就代表沒有特別賺得比較多。

有一陣子我決定了以後再也不寫程式--這完全是個錯誤的決定,還好最後還是重新開始寫了。千萬別停下不寫程式。有些像是「工程師經理」的職稱很好聽,但大多是沒用的,別為了區區一個職稱就放棄寫程式。寫程式比起寫一堆 Email 更有長遠價值及更有意義。

最近在做市場營銷,然而也有寫程式加快工作進度,深深地感受到最後一個忠告的重要性。前 2 個忠告也是非常重要,只是知易行難,要了解賣產品和賣時間的差別不簡單(尤其是賣時間幾乎成了常規想法),要拿捏賺薪水、賺股權和進步之間的平衡更難(尤其在亞洲缺乏相關教育和資訊)。希望靠翻譯這篇短短的忠告讓更多人思考一下自己的時間該花在甚麼地方。

尋找旅程的旅程

沉澱一兩個月讓接下來的幾年過得更開心更有價值,其實挺值得。

現在可說是無業,除了學生年代外鮮有如此「空閒」日子,剛巧是聖誕節前後,到咖啡店「工作」時附近都有學生拿著一堆筆記在溫習(或放著筆記在聊天),頓感年輕不少。

有朋友問我會不會再創辦一個項目,我不置可否--因為我自己也不清楚。有人創業的原因是可以當老闆說了算;有人創業的原因是要改變世界;有人創業沒有目的,只是剛好走到那而已--像我,也只是剛好踩了進去,我沒有要當創辦人要當老闆的癮頭,只是剛好公司的目標和我個人目標的路徑相符而已。

我個人的目標很簡單:工作要開心、合理、有價值(縱然有人說我要求過高),所以找團隊加入/自創項目也是以此作標準。

感恩聖誕期間歐美的團隊幾乎完全停擺,回覆Email的速度非常慢,時間只好花在自己的項目上。幾年間有過不同的想法,可是沒時間執行,現在有很多時間,卻很難拿捏哪個比較值得做下去。有的項目已經賺到點小錢,可就算稱霸整個市場也不怎麼樣;有的項目市場很大,但在接下來的兩年卻幾乎沒有收入(還會有很多支出),所以也需要考慮如何得到第一筆資金;也有純粹為興趣,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的項目。

約了點新舊朋友聊過不同項目,也得到不少有用的資訊,只是還無法完全確定下一步該怎樣走,還得繼續摸索一下。

這是一段尋找旅程的旅程,確實現在是有點不穩定,但沉澱一兩個月讓接下來的幾年過得更開心更有價值,其實挺值得。

當自己產品的用戶

pablo (14)

[English version: Eat your own dog food]

OneSky後在9GAG工作了3個月,也確是一段有趣的體驗。在9GAG讓我更為感受到「當自己產品的用戶」的重要性,也是以後做產品更需要牢記在心的法則。

OneSky是一個網上翻譯系統,大部份客戶都是手機應用開發商,但OneSky沒有認真做手機應用或幫應用做全球推廣的機會,所以只能從客戶那邊學習各種需求,因為早期很緊密地和客戶一起工作,所以產品也能盡量滿足客戶的要求,只是這樣做總是缺點甚麼--因為客戶總是不會把所有問題都提出來。

我在9GAG的主要工作是設立iOS和Android應用的國際化流程。撇除創辦人的身份,我還是選擇了OneSky作為9GAG的翻譯管理系統,因為在芸芸類似服務中,OneSky在翻譯手機應用方面還是做得最好的。這也讓我有個機會從一個客戶的角度重新審視OneSky。

OneSky在手機應用翻譯流程都能做到很穩定和方便,而且翻譯的質量很好。9GAG的德文版上線後沒有收到翻譯錯誤的投訴,這都得感謝德文的翻譯員(9GAG的其中一個用戶),她問了很多有用的問題,除了讓她能提供更好的德文翻譯外,也讓英文版本也一併改善,為以後其他語言鋪下更平坦的路,當然這一切也是因為OneSky的翻譯管理員把她從翻譯員堆中找了出來。

除了應用翻譯,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東西需要翻譯成德文,像是iTunes商店裏的應用描述、關鍵字、螢幕截圖等等。

因為有著創辦人的偏見,我以為OneSky也可以很好地處理上述的用法,但結果我錯了。使用OneSky翻譯以上的內容無法讓我覺得非常順暢,比如iTunes的關鍵字翻譯並沒有為100個字符的限制而特別處理,無法處理應用描述在Google Play和iTunes重覆內容的問題,也無法簡易地翻譯螢幕截圖。

我非常慚愧,因為以前處理產品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些用法,客戶也沒有為此大吼大叫(小聲的話幾乎都會裝聽不見…)可是就因為沒有其他人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我們就只推出了一個「還好」的產品,只因為這是做產品最有效率的做法。可當我變成客戶後,我卻覺得這種流程難以接受,翻譯的質量雖然還是不錯,但流程就是很不流暢,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且我自己也要花額外時間才能讓9GAG的翻譯流程變得順暢。

這說法在9GAG也是一樣。我本來不是9GAG的活躍用戶,也許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才用9GAG一次,幾乎無法發現用戶們遇到的大問題。剛加入的時候挺迷茫,因為完全不了解用戶。後來只好花時間去回答用戶的疑問,多了解一下他們怎樣使用9GAG。可還是無法完全了解用戶的心理。

我只好多花更多時間在9GAG上(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事),但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去了解9GAG用戶的心理和期待,因為幾乎整天都會用9GAG,所以更能提出適合用戶的建議。

我也常和其中一個9GAG創辦人一起討論產品,他是9GAG的活躍用戶,常有一些改善9GAG的有趣想法,我從他那裏得到了很多啟發--不是因為他是創辦人,而是因為他是活躍用戶。

說到底,這需要的就是對用戶的同理心和了解。說起來非常容易但執行上來很難,因為要確確實實地花時間去觀察用戶、了解用戶、變成用戶之一。

離開了9GAG,但Startup的旅程也沒停下來。現在還不知道會往哪去,但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下個產品我要和100個活躍用戶交上朋友,了解他們的用法,了解他們對產品的期望,變成他們的一份子,然後才能更好地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

要學的不是寫程式

市場缺乏的不是會寫程式的人,而是會(很快地)解決問題的人。

學寫程式是一股潮流,有給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程式班,也有給各行各業轉行的程式班,軟體工程師在世界上大部份城市都是讓人艷羨的職業。

科技很明顯地影響著各行各業,一套完善的系統能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產出,還能大量減少人為錯誤。流動網絡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各種配件更催動了不少新創意、新產品。隨著不斷增加的需求,自然有不少人趨之若騖。

寫程式其實和寫中英文沒兩樣,不少人自稱會寫,但很少人能寫得好--因為常常會搞亂了「做過」和「做到目的」。

寫中英文有不同的目的,要配上不同的用詞和語氣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例如中學教的書寫格式在和大部份科技公司溝通的Email中明顯太過累贅,沒有人在用Dear甚麼的,如果照跟格式的話只會幫倒忙;但格式在很多正規場合像是外交事務中卻是不可以出錯的重點。

寫程式也一樣,解決問題是目的,程式大部份情況下只是手段、工具。曾遇過會寫各種if、for,也常把寫程式的術語掛在嘴邊但就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程式員;也遇過熱衷追求新技術卻不願意解決簡單問題的程式員。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發現問題然後解決之的能力。市場缺乏的不是會寫程式的人,而是會(很快地)解決問題的人。

程式員比起不會寫程式的人多了一件非常有用的工具,所以除了各種程式相關的新技術外,多認識其他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像是用戶體驗、理解用戶等)將可以大大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其他人的溝通也能更為順暢。

新挑戰、新嘗試

有朋友問我會否不捨得過去5年的日子,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那段時間學習到的各種事情都會成為下一段旅程的燃油,繼續向目標再走近一點。

旅行了大概一個月,到後來一小段時間覺得渾身不對勁,除了因為存摺上的數字越來越少外,自己的工作狂基因也在蠢蠢欲動,沒有確切目標的日子不容易過。

離開OneSky後的時間都花在找下一個落腳點上,有給自己定下了下一站的要求:必須得「新」--也就是說能在過程中學到以前沒接觸過的東西,如果只是重覆以前的工作那會很沉悶。但同時也要「舊」,要不以前的經驗就沒用,所能提供的價值也自然不多--那就代表沒有太多工作的意義。

這貌似矛盾的條件讓某些朋友為我擔心,生怕我失業太久,只是我還是很固執地只找相符合的機會--如果只因為機會少而妥協,那不是和Startup的原意正相違背嗎?

也有人問我會否離開香港到其他城市找工作,在走過幾個不同城市後,發現最重要的還是一起工作的人,工作伙伴一直都是最大的靈感和學習來源,城市從來不應該是重點。

有朋友問我會否不捨得過去5年的日子,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那段時間學習到的各種事情都會成為下一段旅程的燃油,繼續向目標再走近一點。

對於工作內容和環境的轉變,其實我還是很期待很興奮的,每次的改變都是一個學習的契機,也是以後在某些日子會連接起來的「點」

第一段Startup旅程的終點

一段旅程的終結代表著另一段旅程的開始,而且必然會是一段更為精彩的經歷,也能引領我更為走近自己的目標。

[English version]

加入OneSky 5年以來是我人生到此為止最精彩(沒有之一)的經歷。看著一個產品由甚麼都沒有成長到拿到不少有名的客戶,一路走來的確頗為難得,絕對是一段讓我大開眼界的旅程。那旅程上個月走到終點,但在旅程中的種種並不會因此而消失。我學到的各種事、遇上的各種人都會一直留存在我生命中。

啟蒙

5年前,我並不清楚科技業的甚麼資訊。那時候我快從大學畢業,Facebook和Google對我來說遠得和另一個銀河系沒兩樣。我並非那些6歲就開始做生意的小神童,我完全不知道我畢業後要做甚麼。

我在大學裏有接點網頁製作工作,遇上幾個不知科技為何物而且不尊重專業知識的客戶,和他們的溝通簡直難於登天。自此我決定畢業後不要再做這種工作 ,不願再和這種人有瓜葛。OneSky提供了一個可以專心做產品的機會,這些機會在香港頗為難得。那時候我並沒有很熱衷於OneSky的理念,只是覺得可以專心做產品不用和麻煩客戶來往就很不錯,更幸運的是翻譯和國際化這主題正好也碰上了我喜歡認識新文化的興趣。

當時團隊裏沒有一個人對翻譯產業有任何認識,自然在產品上也產生一大堆問題,那時候很自然地會想去逃避問題。但當被逼要面對問題而且成功把它解決後,我發現原來事情沒有想像的困難。我們並不是在做Tesla電動車或SpaceX的火箭,產品上會遇到的問題難不到哪裏去。而且解決問題途中所學到的各種技巧和知識會跟上我一輩子,那些問題只是成長的踏腳石而已。

我學會了如何無所畏懼地向前走。

受到世界級的震撼

4年前初探舊金山灣區前,我就像躲在香港這個井裏的青蛙,看著小小的天空自得自滿。

在灣區遇到不少人,有些比我年輕不少,卻已經比得做得更多更好。我才發現原來他們離我並非很遠,由於不服輸的心態作祟,我開始花上更多時間工作。因為我認為他們做的我也能做到,只是我太懶惰沒有花上足夠多的時間而已。我從來沒有如此地有衝勁想追趕上他們。

我認為這是我的野心和工作狂的來源,因為我不想一直埋怨,然後在年紀漸大的時候後悔那時候怎麼不努力一點。

向周遭的人學習

在一個很小的團隊裏,我可以和每個人直接在工作上溝通和向他們學習。工作是很辛苦沒錯,但在團隊成員身上學到新東西的喜悅遠超於此。

在客戶服務和銷售那邊的工作更為值得,那些工作讓我有機會和不同國家的人直接溝通,從而在他們身上學到不同的事。

客戶服務教會了我如何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問題,客戶遇上的問題常常和他們所講的不一樣。我認識了一個準備當醫生的朋友,他分享過醫生也是一樣。因為病人常會對自己的病有所誤解,所以從溝通中的蛛絲馬跡找到問題的根源非常重要,這也成了我往後一個很重要的技巧。而且有些客戶非常好,也很願意提供各種幫助,我在他們身上也學到不少。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也就是俗稱的毒L),要我和陌生人攀談別說有多困難了,我在大學階段幾乎沒怎麼主動和別人聊天。但銷售的經驗幾乎改變了我整個人,我學會了如何突破自己的障礙去和別人溝通。

我努力地讓自己變成一塊海綿,把遇到的人的優點長處都吸收過來。有時候我無法判斷某些特點到底是優點或是缺點,只好盡量模仿一下,再做一下相反的事,看看結果,從而摸索出最適合的方式。當然這不可能每次都奏效,但只要有足夠多的嘗試,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我學會了如何學習。

努力工作、努力玩、努力認識新朋友

這5年應該是暫時人生中最為辛苦的一段時間,8小時遠遠不夠處理每天出現而且必須處理的一大堆問題,我只能拼命地花更多時間去處理,避免問題惡化。每次想放棄的時候,那些成功感就會促使我繼續做下去,客戶付錢(然後省下他們時間)的時候還是很讓人鼓舞的。

和一群聰明、成熟、直腸直肚的團隊成員一起工作也是一大樂事,我們一起玩桌遊、互相取笑;我們也一起處理客戶各種難題,互相幫忙(而非互扯後腿)。沒有他們的話,我不認為我能在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中熬過來。有人說工作上並不能認識到真正的朋友,但我還是很幼稚地相信工作和友誼是能並存的--只要大家都夠成熟、夠誠懇的話。在爭論過後,互相理解後,各自改善,然後繼續上路。

我也在不斷認識人的時候遇上了幾個理念接近的好朋友。朋友間親近與否並非取決於認識的時間,而是取決於相處時候的默契。同時間我也得到了導師們、朋友們不同的幫助,他們有些建議甚至可說得上是影響我一生。

對於能遇上他們,我由衷地感恩。

接下來…

5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我得到了很多,也還有很多沒做的事,至少目標還沒達成,但我毫不後悔--因為我已盡了全力。

我現在正在東南亞度過2年無間斷工作以來的第一個長假期,還真沒如此放鬆過。

一段旅程的終結代表著另一段旅程的開始,而且必然會是一段更為精彩的經歷,也能引領我更為走近自己的目標。

戒了一種毒,卻對另一種上癮了

「我就像個戒了毒的前癮君子,現在是一點毒品也不敢再碰了,因為我知道肯定會再次上癮的。」

公司有部份客戶是做遊戲的,最近常和遊戲產業的人溝通來往,算是半隻腳踏進了遊戲產業,也不禁和朋友聊起以前花在遊戲裏的時間。

高中以至大學初期非常沉迷一個叫Warcraft III的遊戲,中文翻譯為《魔獸爭霸3》。遊戲畫面好看、音樂效果好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一個模擬管理與策略的競技環境,那是一個競技但沒有終點的遊戲,老土地說一句,那遊戲裏一直要贏的就是自己。

當時為了提高技術,花了不少時間去學習「世界電子競技大賽」參賽者的打法,除了學習他們嫻熟的「微操」外,還看到以下2個特點:

  1. 宏觀方面看得比對手遠,每次遠一點點。
  2. 微觀方面在細節上做得比對手好,每步好一點點。

遇上不少Startup的人都說喜歡玩《魔獸爭霸》或《星海爭霸》,也許因為Startup的世界和《魔獸爭霸》的世界沒相差多遠。市場和趨勢就是宏觀,產品開發和團隊管理則是微觀,要「勝出」幾乎沒有捷徑,唯一方法就是每天在兩方面都做得更好一點點,一直做上很多年--至少這是我在遊戲和現實中所看到的相同模式。

前陣子去了一個活動,有個大型遊戲公司的負責人被問到如何應對不同的市場為遊戲作出調整,他說:「遊戲最重要的還是品質,好的遊戲可以全球通吃,並不用一直想著要如何針對不同的市場作出大調整,回到初衷做好遊戲。」

只要讓玩家花在那遊戲上的時間並不是純粹的浪費,就應該是一款好遊戲。可當現實中也很需要每天做得更好一點點的時候,實在不敢再花時間在遊戲上。曾跟朋友說過:「我就像個戒了毒的前癮君子,現在是一點毒品也不敢再碰了,因為我知道肯定會再次上癮的。」

飛起來的豬

在Startup,洞悉市場變化的能力尤為重要,偏偏這是最無法量度甚至無法教育的能力,到底如何才能練就那種眼光和視野?

最近讀到一篇幾年前的文章,舊但不過時,簡單但不容易。那是矽谷知名風投Marc Andreesen在Stanford教的商業管理內容,藉著他作為一個成功的創辦人且投資者的經驗,說出他覺得Startup做出成績最重要的因素--從「團隊、產品、市場」三方面著手。

Marc在文章裏就說了兩個例子描述他覺得「市場」是影響一家Startup的成績絕對的因素:

  • 當極好的團隊(極好的產品)遇上壞的市場,市場贏(多好的團隊也無法在太小的市場裏做出成績)
  • 當壞團隊(還過得去的產品)遇上好的市場,市場贏(多差的團隊,犯了多少錯誤,在一個夠大成長夠快的市場裏還是能分得幾杯羹)

當然,極壞的產品在任何情況下也是無法生存的。

這和一年前看過的What Technology Wants (Kevin Kelly)的看法很相似,他基本上就是在論述「英雄造時勢」和「時勢造英雄」的看法。他覺得Startup界的英雄如Mark Zuckerberg也是時勢造出來的,沒有互聯網普及的趨勢造成社交網絡市場的空洞,縱是英雄也難有作為。就算沒有Mark,也會有人去填上這空洞,成為社交網絡的英雄。

內地科技界有一句話:站在風口上,連豬也能飛起來。投資者也是劈頭劈腦第一句就問:你在做的市場有多大?

在Startup,洞悉市場變化的能力尤為重要,偏偏這是最無法量度甚至無法教育的能力,到底如何才能練就那種眼光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