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華人朋友P,在公司C管理國際化相關流程,每次和他見面都是在舊金山,他都跟我說「唔鹹唔淡」的廣東話,我也沒感到甚麼奇怪,舊金山一向很多ABC和華人移民。
第一次和他見面時,他向我解釋產品在阿拉伯語系有點小問題,從輸入法(好長的一串)那邊選了阿拉伯語,然後啪啦啪啦地打了一串阿拉伯句子,我有點驚訝,就問他怎麼會阿拉伯語。
「興趣而已啦。」他隨口回答。
又有一次,他帶我去日本餐廳,一進去就很流暢地和服務生講日語,我又有點驚訝了,但畢竟不少人學過日語,以他的背景來說也沒有特別奇怪。
大家交談期間聊到產品某些功能,他就用真實的例子向我解釋德語在甚麼情況下會出現問題;歐洲的西班牙語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會有甚麼不一樣的用法。很慚愧的是他說的句子我都聽不明白。
然後我問起他平日的生活,他說到平時在公司只有一個會說廣東話的同事,其他華人同事都說國語,除了英語外,還是大家一起說國語比較多。
「有時候到唐人街買東西就說台山話囉,那邊台山人很多。」他說道。
原來他是華人移民的第五代,在舊金山出生、長大,根本就是一個美國人。他去學廣東話的原因只是因為小時候有親戚在他家裏說些他聽不懂的話,他覺得好像不是甚麼好話就自己學廣東話,他說那時候就知道他們原來在說甚麼「衰仔包」。
「在街上如果聽見聽不懂的話會特別注意一點,就想去搞清楚他們在說甚麼。」他說他沒有正式學過任何英語以外的語言,都是自己摸索回來的:「多看、多聽就對了。」
國際視野並不是住在所謂「國際大都會」或學幾年英語就能培養出來的東西,和學習其他知識、能力一樣,所需要的只是好奇心與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