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最大特色就是幾乎有無限多的事情可以做。
做產品的可以改善現有功能、增加新功能、改良用戶體驗、甚至另闢全新產品線應付全新客戶。賣產品的可以寫文章、找合作伙伴、直接找客戶、改善網頁設計、放廣告等等⋯⋯
這幾個星期常常和團隊爭拗要做甚麼,才發現大家對問題的有不一樣的理解。
大部份人很容易只考慮「這應不應該做」,像是:應該優化程式嗎?應該改良頁面設計嗎?應該增加這新功能嗎?繼而把討論重點放在到底「應不應該做」之上。其實大部份建議都很好,絕對屬於「應該做」的範疇,幾乎不需要任何討論。
現實中一個人無法把所有「應該做」的事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如果想一下子把「應該做」的事情都處理完的話,結果必然是甚麼事情都無法處理好,因為每件事情所分配到的時間都變少了。這世界幾乎所有事情都很不公平--除了時間以外,無論甚麼人都很公平地只有一天24小時。
問題的重點應該是「要現在就做嗎?還是有其他更值得的?」,也就是分緩急輕重--依著一個很簡單的公式:每小時付出所能獲得的回報。有些事情看上去獲益甚豐,但花的時間也要非常多--算起來未必比另外不起眼的小改動為好。
當然對每件事情的「時間」和「收穫」拿捏也很困難,很多情況下只能用猜的,而且每天都在變--兩個星期前不怎麼值得做的事可能今天變得很重要。
如何把每天24小時花在刀口上成了Startup每天的挑戰,每年做好365次決定比起隨便過的365天會有效果得多,香港人最聰明的不正是走精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