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pablo (55)

速度和品質一直是這幾年做產品最掙扎的,幾年後還是無法得到一個很好的結論,拿捏平衡點非常不容易。

做得太快而忽略了細節或某些功能,用戶用得不高興,自然會投訴、或者索性離開。慢慢地把每個功能都做得很細緻卻更可怕,因為從不會有人說你做得太慢了。

要得到市場反饋一定要快,因為世界變得非常快,如果資源少轉身還不夠快的話,就枉論和大公司競爭了。所以產品初期還是錯在太快比較好,至少有人會讓你知道錯了,也能得到更多實驗的時間。

不過大部份負責做的都傾向做得完美,一直小修小補遲遲無法推出。我猜其中一個原因是逃避推出後可能出現的壓力。產品/功能一旦有人用,就會有人投訴、需要救火,心情自然不好過,所以心底就想產品/功能盡量晚推出(或索性別推出),沒有壓力、不會丟臉,可以繼續自我陶醉在不斷改善的假象裏。

包括我自己,團隊裏負責處理用戶投訴的同事都一度精神衰弱過。半夜睡不著會查看有沒有新投訴,手機看到有新Email的時候胸口會緊綳一下(我曾經因此關掉手機Email通知一個星期)。但熬過這個心理關口後,了解到用戶投訴其實是常態,也沒甚麼大不了,至少天還沒有塌下來,幾乎所有事都以平常心面對了。

願意投訴的用戶其實是最好的朋友,他們犧牲了自己的福利來提供有用的資訊。我們的產品有一個用戶用了幾年,一直以來大小問題不斷,幾乎每個新功能/改善舊功能他們都會踩到不一樣的Bug。但竟然一直留著、一直提供意見。上個月到舊金山的時候硬著頭皮跑上他們公司拿取更多意見,和他們談的時候我真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但他們還是依然Nice。

衷心感謝公司C和他們的P一直以來的支持,厚臉皮如我也實在充滿愧疚感。

除了用戶投訴,想辦法測量使用程度也是必要的。有些功能良久沒人用也沒人投訴,也許沒有切中市場需求,也許還沒到時候,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值得花時間去修飾。Startup最缺乏的就是時間,要學會放手。

更殘忍的一課則是放棄用戶,有些用戶要求的功能比較Edge(鮮有其他用戶需要),權衡過利害後,甚至連用戶也要放手。為了生存,Startup需要厚起臉皮不擇手段,才能把有限的資源使用在最精確的需求上。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請用國語朗讀)

人總是害怕壓力、討厭丟臉的。趁用戶才幾個的時候多試幾下,丟個臉沒甚麼大不了,硬著頭皮、厚著臉皮撐過去,以速度盡量獲得最多的市場資訊。等用戶開始增加,丟的不只是臉,還有一堆用戶(錢)的時候,產品自然會向品質那邊靠攏。

Startup就是一窩老鼠

pablo (75)

數千萬年前有顆隕石墜落地球後引致氣候急劇變化,龐大的恐龍群因為無法適應而滅亡,反而細小的哺乳類動物如老鼠因為找到方法適應而活了下來。

三十多年前互聯網的出現也對地球投下了另一顆隕石,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巨大衝擊。資訊流通加快,交流跨越地域界限,近年普及的行動網絡更把此趨勢推向另一個高峰,所有行業都面臨著極快極大的轉變。

相隔短短兩年再次造訪舊金山,感受更為明顯。滿街的Lyft、Uber,隨處可見的Square,都是兩年前的時候還沒有很普及的。現在卻彷彿看到Taxi、傳統POS搖搖欲墜的身影。

近幾年十分火熱的「Disrupt」一詞說的正是趁大環境劇變之際,恐龍們無法快速適應的時候,從不注意的角度出發把他們淘汰掉。近年比較紅的(小?)老鼠有賣得160億美金的Whatsapp、估值超過上市酒店集團的Airbnb。

大公司因為有著一套體制流程,而且人數甚多,溝通、執行上有必然速度限制,因而適應變化的能力也比較慢。Startup則甚麼都沒有:沒規則、沒包袱、也沒甚麼人,反而有機會在幾乎沒有制肘的狀態下快速佔領大公司還沒發現/還沒調整好的市場。

當我們的小團隊發現重要的用戶反饋時,大都是團隊成員間短短談幾句後,幾乎是直接挽起袖子把鍵盤敲下去的。快則一天,慢則一星期就把新功能/修改推出,直接告知用戶。有不少用戶說是因為我們的反應「快」而留下來的。

這兩年間整個產品幾乎是從頭改到腳,連面向的市場也變得不一樣,接下來的幾年裏一定會根據市場所需作出更多更廣的改變。很慶幸在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團隊裏工作,能快速地把市場反饋轉化成產品功能。更希望能維持急速且正確的步伐,直接把恐龍拉下來。

Facebook也有教:「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我會不負責任地翻譯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