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的科技同行

cannot-live.png

前幾天坐 Uber 的時候跟司機搭話,他問我是不是第一次來塔林,我說不是,我在塔林工作。然後他問:「那你是在 Transferwise 工作嗎?」不是。「那是 Skype 吧?」

這城市遊客以外的外國人不多,主要都是愛沙尼亞人和俄羅斯人,或是坐船過來唱卡啦OK和買酒的芬蘭人(芬蘭人很喜歡唱卡啦OK,芬蘭的酒稅很重)。Skype 和 Transferwise 可說是塔林的外國人主要僱主,Uber 司機說他載過遊客以外的外國人都是在這兩家公司工作。

雖然塔林作為一個城市並不國際化(尤其比起附近芬蘭的赫爾辛基或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但眾多的科技公司裏其實很多外國人--因為很產品都是面向世界市場,而且科技業的技能全球適用,請外國人相對其他行業比較簡單有利。Skype 本來就很有名不多說,其他幾家有點起色的也是生下來就注定往外跑的公司。

Transferwise(已融資: 9000萬美元)是一家幫你以更便宜的手續費更簡單地做國際轉帳的服務,但它不是出自任何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之手。

Pipedrive(已融資:1400萬美元)是少見的歐洲銷售 SaaS 公司,以前在 OneSky 的時候有試用過,他們的客戶大都是美國公司,我也一直以為他們是美國公司,畢竟美國的 SaaS 仍然全球領先(不論客戶數量或服務提供商)。

Lingvist(已融資:930萬美元)是簡單學語言的手機 App,在亞洲非常進取,最近剛在日本開了辦公室,也準備進軍中國--他們說理由很簡單,因為人多市場大,也很老實地承認現在無法在 Lingvist 學愛沙尼亞語,因為市場太小。如果按照人數排列,那粵語、上海話或閩南語都還遠遠排在愛沙尼亞語之前⋯⋯

Teleport(已融資: 250萬美元)提供外地工作、留學、生活所需的幫助和建議,玩了一下他們的城市匹配系統,他們給我的建議第一名是德國柏林,第二名就是愛沙尼亞塔林,看來我不小心跑對地方了。

還有我正在工作的 Jobbatical(已融資:290萬美元),就是幫各地公司更簡單地找到合適的外國人才,當然也能幫想到外國工作的人更簡單地找到團隊加入(現只限科技業),現在整家公司 16 個人中有 7 個非本地人。

這些產品和服務如果只有本地人團隊幾乎不可能良好地發展下去,畢竟各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盲點,單一文化的團隊會錯過很多其他人眼中顯而易見的機會。不只聘請外國人,這些公司的創辦人大都是有外國工作或留學經驗的愛沙尼亞人,在不少場合聽過 Estonian Mafia 這個對他們的形容詞,聽起來有點向 PayPal Mafia 致敬的意味。

記起 2 年前在對面海的芬蘭好像也聽過類似的故事,愛沙尼亞人笑說:只有130萬的人口,不看外面活不下去。

廣告

愛沙尼亞的工時有多短

短工時:對香港人最大的文化衝擊

剛到塔林的時候還在下雪,所以路上人很少;車也不多。工作座位的窗口正好對著馬路,工作第二天注意到下午5點左右那條沒甚麼車的路就開始塞起來,一問之下得知5點就是愛沙尼亞的正常下班時間,這可說是習慣香港生活的我遇到的第一個文化衝擊。

第二個文化衝擊來得比想像的更早,那是工作的第五天,也就是星期五,窗外的馬路下午4點就開始塞起來。愛沙尼亞本地同事說:「因為他們都要出遊或趕回家過周末,所以4點就下班了。」當然周末更是理所當然地休息不工作。

這情況只是指塔林普遍的公司,在我所處的只有12個人的 Startup 裏,同事們還是6點多才會離開,創辦人一般則比較晚,但工時在我看來也是非常短--比起過去幾年在香港和舊金山沒日沒夜地工作,塔林的日子輕鬆多了。

扣去午飯時間一天才工作7小時左右,比起一天可能有12-14小時的工作時間,整體的工作產出想當然爾比較少。工時雖然變短,但為了不影響工作結果,反而花了更多時間在考慮該做甚麼事情上,所以每個小時可說是變得更有效率。

工餘時間多了,但出產卻變得比較懶散:blog 寫得比較少,工餘的項目也進展緩慢,在香港和舊金山被擠到無法呼吸的情況下好像能做得更多。

畢竟以前只試過一種自虐狂的工作方法,換了環境和工作方式,時間多了反而變得比較迷茫,適應的階段比想像的要長,還不知道是好是壞。只希望能從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別因為悠閒而停下走向目標的腳步。

愛沙尼亞的官商__

pablo.png

在塔林已經生活了3個星期,要忙工作、找房子、找吃的,還沒完全了解這城市,只是從各種小細節已能感受到這國家在科技和全球化上的野心。

花了大概100歐元和10分鐘申請了愛沙尼亞的「網絡公民證」(e-residency),這證件誰都能申請,其實就是變相把外國人的指模和各種資料放進自己的資料庫,從而簡化各種程序。

網絡公民證和他們的居民身份證共用一個系統,讓很多麻煩的行政工作都變得更簡單和安全。例如簽署文件的時候,只要把證件套上一個附上的讀卡器,插進電腦後,用政府開發的簽名系統加上密碼就能直接作出數碼簽名,比普通簽名安全簡單,而且完全數碼化--用Email直接傳來傳去也沒問題。

e-residency card

聽愛沙尼亞的同事說,他們交稅也是很收到Email後按幾下就可以--就算宿醉過後也能順利交稅,很多和政府的交流都只靠一張證件網上完成,也不會有IE Only的麻煩。

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推出了一個新的雲端服務CountryOS,就是把政府管理國家所使用的系統變成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讓其他政府也能付費使用。CountryOS的潛在客戶有至少196個(國家),潛在的用戶有70多億(全世界人口)。當然要國家政府使用由另一個國家開發出來的系統會有很多顧慮(尤其在那些觀念特別保守僵化的國家),但這概念已足夠讓人眼前一亮。

有愛沙尼亞同事笑說:「在愛沙尼亞,每個人都互相認識。」只有130萬人口、國土比台灣稍微大一點點的年輕國家(1991年才從前蘇聯獨立出來),政商合作(或者說勾結)成了一件很普通的事,幾乎每家公司都和政府或多或少有點聯繫:我隨隨便便地就在一家本地公司的新辦公室開幕禮看到愛沙尼亞總統在致辭;當我和另外兩個美國同事申請居留證遇到問題的時候,CEO竟然直接拿出電話打給某個政府人員。

看了一下CountryOS的價目表,香港使用該系統的月費比請個甚麼專員管理Facebook專頁便宜一半,還不用自己做一個IE Only的系統。

Screen Shot 2016-04-03 at 10.32.30 PM.png

只是負責的局長雖然見過Steve Jobs但未必聽過愛沙尼亞和SaaS呀⋯⋯

為甚麼我從香港跑去愛沙尼亞

lost-in-eastern-europe

跟朋友家人說要去愛沙尼亞(Estonia)工作的時候,最常見的問題是:「在哪?」

這小國在芬蘭與俄羅斯附近,全國大概130萬人口,我去的是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Tallinn),大概40萬人口。可能因為香港和台北都沒有航班直接到塔林,所以身邊認識這國家的人比較少。(可以在此了解愛沙尼亞多一點!)

Where is Tallinn, Estonia

第二常見的問題則是:「為甚麼去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有不少出色的科技公司如Skype,經濟正在起飛、發展空間很多,加上位處東歐環境優美等等──都不是原因。我的人生才沒那麼有計劃;加入此公司前也對愛沙尼亞沒甚麼了解。就只是單純地覺得Jobbatical的創辦人、團隊、產品、信念都很符合自己的想法而已。

原打算躲在香港自己做一個類似增加人與人跨國交流的產品,但無業的第一天就在Facebook上看到Jobbatical的廣告,他們剛好在招聘B2B營銷負責人。看完產品後覺得信念很適合自己,團隊也才只有12個人──沒人負責B2B,是個最佳的學習機會。

工作內容或環境都是全新的挑戰,這讓我的自虐狂基因活躍起來。不過由於種種障礙,我也花了兩個月去說服他們我能幫他們拿到更多客戶而加入了團隊。

一向認為地點不應該是個重點,最重要的是一起工作的人──而這正是Jobbatical的核心信念。所以我會從香港跑去愛沙尼亞只是一點緣份、一點厚臉皮加上一點自虐傾向,希望在一個歐美團隊中能看到亞洲團隊的種種盲點和限制,讓以後處理國際產品和溝通的時候更為順利,也希望能在一片未知中得到更多啟發。

香港和台北有多國際化?

從 Facebook 挖出免費數據

由於工作需要找些資料分析國際化的影響,記起朋友Patrick寫過一篇用Facebook做資料蒐集的文章,也就用Facebook來做一次簡單營銷資料蒐集的實踐。

Facebook Ads Manager(廣告管理員)提供的資料在很多國家都非常有用,中國和俄羅斯這些Facebook不普及的國家除外。由於我想知道各個科技重鎮和國際化有沒有關係,語言即文化,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各國說各種語言的人口比例。

如何免費挖數據

在Facebook Ads Manager上有一個選擇廣告受眾的設定,選完後會有一個大概人數,從不同的設定得出不同的數字就可以概括出一個相對準確的分析,這次只是使用「位置」和「語言」分析已能達到我的目標,「年齡」也是分析上會常用的一個熱門設定。

facebook-ads-manager.png

可是從Facebook拿到的數據也有以下限制:

  1. 數據只包括了Facebook用戶,但在Facebook覆蓋率極高的科技業沒甚麼問題。
  2. 假設了數據來源是Facebook的「界面顯示」設定,而非「你瞭解哪些語言」,因為受眾的語言選項和界面顯示語言選項幾乎一樣。
    facebook-language-setting.png
  3. 所有的數字只是估算而非實數。
  4. 可能是Facebook要面子的關係,無論如何配搭,最低的受眾估算也有20,所以我把所有20都假設為0去掉,這並不會影響宏觀的分析結果。
    facebook-user-number.png
  5. 在Facebook不普及的地區數據無法作準,這也是為甚麼我沒有把北京加進來比較。

「Facebook顯示的語言」比起「你瞭解哪些語言」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文化傾向,當有兩個人都可以講流利中文和英文,但使用Facebook的時候用不一樣的語言,你就能感受到他們不一樣的文化傾向。也像是有人喜歡日本;學日語,也會把Facebook轉換成日文,他們的文化傾向在Facebook的顯示語言上更能體現。

Facebook可能加入了顯示語言以外更多元素去判斷一個人到底會不會那個語言,因為我從數字結果中看到很多重覆,但一個人絕對可以是多文化的人,所以在這也不影響分析。不過數字的單位就是「1個文化」而非「1個人」。

開始挖數據

我先選了幾個科技重鎮,分別是美國的舊金山灣區、紐約,歐洲的倫敦、柏林和亞洲的新加坡,再加上我想比較的香港和台北(北京因為Facebook不流行的關係無法比較),從Facebook拿到數據後看看他們之間的分別。另外,以下所有數據只包含18歲或以上的用戶。

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還是得承認英文是全世界最普及的語言。在科技業中此情況也一樣,很多研究都是先有英文版本或只有英文版本,幾乎所有編程語言也是(相對簡單的)英文,讀寫英文絕對是在科技業中的其中一個天然優勢,所以在以下的國際化分析中我會給英文比較特別的待遇。

1. 英文覆蓋率

chart-english-penetration.png

可以看到除了柏林以外,有4個科技重鎮的英文文化覆蓋率都在70%到80%之間。

新加坡雖然是亞洲國家,但英文覆蓋率比起舊金山和紐約來得更高,柏林卻比香港還少,台北則只有8.98%。為甚麼柏林還能成為歐洲的主要科技重鎮?

2. 語言數目

語言總數

淺色的是小眾語言(少於10%覆蓋率),深色的是主要語言(多於10%覆蓋率)。

  • 舊金山灣區和紐約除了英文外,還有不少南美洲移民所帶來的西班牙文。
  • 柏林則想當然是英文和德文。
  • 新加坡和香港則是中文和英文(不過比例不一樣)。
  • 台北則只有中文是主要文化傾向。

可以看到柏林其實非常國際化,有78個流通語言,反而在亞洲各種不同語言國家環繞的新加坡、香港和台北卻略為遜色。

3. 小眾語言覆蓋率

小眾語言覆蓋率

一個地方縱使有很多語言也不代表一定是國際化的,可能只是某幾個語言獨大而已。所以也要看看小眾語言能有多少覆蓋率,由於英文的特殊普及性所以也在此剔除。
可以看到主要科技重鎮都有10%以上的小眾語言覆蓋率。

  • 偏少的舊金山和紐約有10%以上的西班牙語作為英語以外的主要語言。
  • 柏林雖然英文覆蓋率不高,但其他小眾語言卻能有接近20%的覆蓋率,可見德文文化並沒有獨大。
  • 反之香港和台北則只有7%-8%左右,自詡國際都會的香港甚至是所有城市中小眾語言覆蓋率最少的。

結論

一個地方能否成為科技重鎮當然除了國際化外還有更多其他因素,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毫無疑問地帶來更多新想法、新概念。

從簡單的Facebook用戶分佈來用,香港和台北整個環境並不是很國際化,英文不是主流,小眾文化也沒有很多,仍是華人文化獨大。新加坡雖然華人數目眾多,但英文文化和多元的小眾文化卻媲美舊金山和紐約。英文在柏林不是主流,小眾文化卻幾乎佔20%之多。

從各種數據可以看到,倫敦雖然是英文為主,卻是最為國際化的城市,語言覆蓋率圖表也是最色彩繽紛的。

chart-london-english-penetration.png

而亞洲三個城市的語言覆蓋率除了可以更簡單地看到國際化程度的分別外,也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印度文化(Hindi、Tamil);香港的外傭文化(印尼文、菲律賓文)和台北的外勞文化(越南文、印尼文)。

asian-singapore-taipei-hong-kong-language-distribution.png

在短時間內想靠個人力量改變整個環境幾乎不可能,但和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交流可以讓自己得到更多新想法、新意念。由於這個信念,我加入了Jobbatical,一家位處愛沙尼亞、替科技公司聘請外國人、幫科技業人才到其他國家工作的Startup。除了想從不太了解的歐洲學到更多新東西外,也希望把在東歐工作的所見所聞透過Facebook專頁分享給中文的科技圈子,讓香港和台灣也能變得更國際化,迸發更多有趣想法。

這是透過Facebook獲取的完整資料,可能從中可以挖到更多有趣的結果,Facebook充滿著免費而且可信的趨勢數據,只是人手每個數字拿很浪費時間而且會出錯(如果加上年齡設定則需要做更多次類似的動作),所以我是用程式自動擷取以上資料的,如果想要付費Facebook數據擷取服務也可以透過Facebook跟我聯絡。

好的內容能躺著賺錢

pablo (2)

在前一篇「不會程式和設計,在Startup裏還能幹嘛?」淺淺地說了點內容營銷的流程,也正在準備接下來為公司要寫的內容列表,需要讓自己更了解每一篇文章到底為了甚麼在做,所以把想做的內容歸納成 2 個主調。

1. 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的內容──搜尋為主

這種內容大多實而不華,直接解釋怎樣解決某個和產品有關的問題,當下沒有那個難題的人大都直接略過,但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想找到它。

舉個極端的例子:YoutubeVimeo之類的影片站上常有軟體破解的教學影片(姑勿論到底內容是否真確;破解軟件是否合理),你在Google上找「adobe crack」就會出現在結果前面,因為你遇到「無法破解軟件」這個問題,而它提供了解決辦法。但當你沒有要破解軟件的時候,那條短片對你來說毫無意義--甚至你會覺得很反感。

宣傳這類內容需要做的事就是做好SEO(至於怎麼做擇日再談),以及到各種相關社區留下腳毛、刷存在感,讓人能在遇到該問題的時候從不同渠道發現你為他們準備好的內容(也就是解決方案)就夠了。

有一家提供Marketing軟件的公司Hubspot寫了一篇「How to Write a Blog Post」,佔據著Google的「how to write blog post」搜索結果第一位。

那文章簡單說了如何寫一篇blog;提供了一些樣板;教了一點如何為blog做SEO等等的小技巧。當然,這文章的目標群體就是「想開始做內容營銷的人」--也是以後可能會付錢使用他們產品的人。

文章是在2014年底寫的,但在2016年「how to write blog post」的問題依然困擾著所有想做內容營銷的人,每天都會有人透過Google搜尋看到那文章,從而經過幾個步驟後成為付費用戶(營銷漏斗概念往後再說)。

由此可見,你說這文章是印鈔機並無不可,它可能每天只帶來少量的錢。不過整個Hubspot有 4,000 多篇和營銷有關的文章,每天帶來的效果絕對讓人充滿想像。

這種文章短期效果可能不大,但SEO做好後累積下來其實效果可觀。假如一篇文章每天能帶來 3 個訪客,一年放著不理也能帶來 1,095 個──躺著也賺錢。

除了B2B的內容營銷大都走這路線外,一些需要解決問題的大眾產品也一樣。例如健身產品(關鍵字:練肌肉)、健康食品(關鍵字:吃健康)等。

2. 為了引起共鳴而做的內容──分享為主

這則是很多面向大眾的產品會做的內容(B2B也會,只是數量比較少)。撇除「讓90億人都震驚」之類的邪魔外道,能病毒式爆發的內容都不外乎是替用戶說出他們的心底話,或牽引起他們的某些情感:開心、興奮等等。

說出心底話

有個Blogger分享了他其中一篇文章為甚麼在寫後一年有病毒式爆發,一星期內帶來了超過100萬次瀏覽。

他寫了篇「要趁年輕多旅行」,一年後有個新加坡學生把那文章分享在一個旅行相關的學生群組裏,Jackpot。文章所提倡的理念(趁年輕多旅行)正好是一個旅行學生群組所追求的──所以那文章提供了學生們一個機會間接地告訴朋友們:

你看,他說要趁年輕多旅行,正好是我現正在做的!

不意外地,年輕旅行者的朋友也大都是年輕旅行者,然後就一轉發不可收拾了,那段時間作者卻是甚麼都沒做。

每次選舉期間各候選人的相關新聞也有此效果,因為分享轉發就是一種表態、一種自我再肯定:我支持A所以轉發A的正面新聞,我反對B所以轉發B的負面新聞。

要達到分享的效果,內容中要包含一個信念(像是一句短而精的句子)代讀者表達,而且要投放在一個緊密相連且類似的群體中才能得到引爆效果。

回看我分享轉發最多的兩篇文章也一樣,「當Engineer不再寫程式」替想改變自己的讀者說出了一個願望:

我要有一點無恥

不會程式和設計,在Startup裏還能幹嘛?」則是替做內容營銷的人說:

你/我做內容營銷都在自嗨。

或替在Startup裏被當成二等公民的非設計非程式成員說:

我不會程式和設計,但我也能做Startup!

沒有爆發可以是因為我提倡的信念不夠強、目標群體不夠緊密等因素。

牽引情感

笑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所以各種牽引起快樂情感的笑話分享效果很高,國際上有Buzzfeed9GAG,香港的高登和台灣的PTT也有類似效果,惡搞的內容總是能得到更多分享得以擴散開來。

體育相關的內容則是讓你和朋友分享興奮:像是NBA的Curry在最後一秒投進一顆超遠三分球。

哇,這能人所不能,要讓我朋友也看看。

相對地,這種內容鮮有重用性。一年後的瀏覽量可能接近 0 (可以想像一下你甚麼時候會找回 1 年前的政治相關內容),你也不會主動去找出特定的笑料。

比起SEO,這種內容更適合在Social Media中推廣。大規模的病毒式爆發的確需要一點運氣,但得到多點分享轉發絕對是可以精心設計出來的。


不同的產品服務需要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內容則需要不同的推廣渠道,SEO和Social Media絕不是萬靈丹。

常看到很多B2B的Social Media頁面充滿笑料;或是產品和政治無關的頁面充滿政治內容,倒是沒怎麼看過相反的。每星期 10 個點擊單純地看確實比不上兩天 400 個點擊,但把時間拉長到一年就有差別了。很多成功公司的內容都是追求持續效果--而非賭博式的一次爆發,除非你能夠拿捏到每星期持續爆發的節奏。

有些高CP值(Cost-performance)的題目可以「搜尋」和「分享」並存,不過和交到好女友一樣只能隨緣無法強求。「搜尋」和「分享」都沒有的內容則非常多,簡單來說也是「自嗨」--我自己的Blog也不少。

在自己的Blog「自嗨」當然沒甚麼問題,為公司做卻一定要搞清楚為了「搜尋」或「分享」而做,要不只是白花時間在「內容營銷」卻無法看到效果。

不會程式和設計,在Startup裏還能幹嘛?

淺談內容營銷

不會程式和設計,自然而然會想到營銷(Marketing),可是Startup需要的營銷和擁有很多資源的大公司不一樣,PR、媒體曝光、辦活動都不是營銷的主要工作。

和兩家矽谷B2B公司YeswareInsightly的營銷副總裁(VP Marketing)聊過,她們不約而同地說內容是最好的營銷骨幹,沒有內容,Social Media和SEO也只是空談。內容和產品同等重要——尤其是B2B行業。如果能做出一手好內容,不懂程式或設計也有一堆Startup搶著要。

好的內容只有一個重點,就是必須能解決用戶某些難題;或者能幫助用戶達到某些目標。以Social Media管理服務Buffer為例,用戶使用Buffer解決管理多個Social Media帳戶的難題。而Buffer的Blog也針對其他Social Media相關問題做了資料搜集與分享(例如如何同時管理多個Instagram帳戶),除了用文章即時解決用戶遇到的問題(無法有效管理多個Instagram帳戶)外,也進一步深化「Buffer是Social Media專家」的形象。

只要該問題還存在,那解決問題的文章就可以繼續發揮功效:遇到相關問題的人會在Google找到該文章;客戶服務會把該文章傳給有疑問的客戶;銷售人員在會面後把文章傳給有相關問題的潛在客戶等等,可以達到一雞幾味(一文幾用)的效果,持續性絕不比產品差,甚至可說是產品的一部份。

打造內容和打造產品一樣是苦力活,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改善,唯一不同的是打造產品是寫給機器看(然後顯示給用戶看)的語言,打造內容則是寫給人看的語言。你如果不懂得和機器溝通,就必須懂得和用戶溝通。

了解用戶

「了解用戶」是句廢話。除了做內容外,做產品、做營運、做CEO也需要了解用戶。做客服、做銷售是最直接了解客戶的渠道,就算無法面對面溝通,至少也要讀他們的投訴Email和App Store上面的Review。

不了解用戶的營銷就會做出「自嗨」的內容,最常見的是各大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單張——大都淪為廢紙,因為那些內容不是用戶所關心的(有聽說銀行和保險公司不斷地營銷只是為了讓員工安心)。或像某些公司胡亂分享網絡上的笑料,和公司本業無關,賺了點擊壞了形象,而且效果不長久,因為和用戶有興趣知道的內容不一致——除非笑料就是本業(如9GAG)。

好公司如Buffer會集中在講述他們的用戶(其他科技Startup)所關心的事上:Social Media、公司文化等等。The Netflix Tech Blog之類的不在此限,那些內容的目的是招聘,並非吸引新用戶。

搜集資料

決定製作甚麼內容是一個恆久遠的問題。很多靈感都是來自用戶常問的問題,這種內容的重用度很高,客服和銷售都能在工作時引用。

很多時候作者在製作內容前甚至對那領域也不是很熟悉,從競爭者、同業和相關研究結果中提取有用的資料成了很重要的技能,把散落在四處的碎片消化後組成一篇更易理解的文章、短片——聽起來和寫程式差不多。久而久之自然能集各家大成,一躍成為該行業的專家。

訪問活躍用戶寫成故事也是一個常見的方法,對B2B的Startup尤其有效。很多潛在用戶看見某些他們認識的好公司也是你的用戶,幾乎就能直接決定加入行列,口碑就是最直接的銷售方法。銷售人員也能省下不少口水,因為可以直接把用戶故事分享給其他潛在用戶看。

如果工程團隊能夠提供協助,從自己的用戶和產品數據中挖出有趣的獨家內容更能讓人印象深刻。我到現在還記得2年多前看過這個:美食外賣公司Eat24分享如何在成人網站上賣廣告並且獲得豐富回報,附帶分享一些有趣的數據(例如全美國最「飢渴」的5大城市)

製作內容

文章是主流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不過說文章是起點則毫不為過。一篇文章可以變成圖片(Picture)、短片(Video)、短句(Quote),如果數據夠多的話還可以做成資訊圖(Infographic)。

有一定數量的內容後,可以把多篇相同主題的文章集合起來做成E-Book,或者舉辦Webminar深入分享該主題,延續一雞幾味的內容營銷精神。

不懂設計、製片也沒關係,現在有很多服務提供相關幫助(當然大都要付錢),例如Piktochart的資訊圖製作服務,GoAnimate的短片製作服務等等。到頭來,最重要的還是要確保內容真的有用

傳播內容

很多人認為內容營銷最重要的是製作優質內容,好的內容固然重要,但有效地把內容傳遞給相關受眾更是關鍵,而且大多要花上更多時間。最常見的渠道有Google和各大Social Media(TwitterFacebook等),相應也就需要SEO和營運Social Media的技巧(各自可以再寫一篇長文,不在此詳述)。

付費推廣(Facebook Ads、Google AdWords等)也是其中一條渠道,不過更需要各種測試以避免花錯錢買錯用戶--錢對Startup來說花不起。

另外比較「非正規」的渠道則是到相關問題的討論點如QuoraHackerNews留言(要小心別硬銷 Hard sell),或者把文章發在其他類似的Blog裏(要花很多時間和那些Blog的負責人打好關係),背後理念很簡單:去用戶出現的地方拼命刷存在感。

改善再傳遞

沒人能一步把整個流程做到完美。和做產品一樣,做內容也需要持續投入時間和改善。像是測試甚麼格式的標題能吸引更多的瀏覽量,或甚麼類型的內容在哪個渠道特別有效等等。

最重要的是Common Sense和虛心接受市場所給予的訊號:反應好--擴大規模做下去;反應不好——改善後(例如改個標題或形式,長文變短句之類),另找個傳遞渠道試一下。

別因為大家都用Facebook就死也要在Facebook上推廣產品,那裏不一定是你的用戶聚集的地方。

Common sense is not a gift. It's a punishment. Because you have to detal with everyone who doesn't have it.

好的內容創造者(推廣者)和好的工程師一樣難找,有人說過非技術創始人在Startup初期只能為工程師叫外賣,我卻覺得能做好內容的創始人甚至比技術創始人更難找。初期的產品不難做,更難的是把初期的產品和訊息傳遞出去,而且還要做得非常有效不斷一雞幾用。

這是我首次分享「硬內容」,有用的話希望關注 Facebook 專頁讓我知道,好讓我有動力繼續分享各種Startup相關的硬內容。除此之外,我也在Medium練習用英文寫硬內容,有興趣可以Follow交流一下。

Startup環境是怎樣鍊成的

有不少的公司賣得好價錢、也有不少成功的產品(縱然沒有國際化到Nokia或Skype的程度),只是他們倒下後並沒有把成功的思考方式擴散開來形成一個環境。

上星期在聚會中認識了一家Tallinn(位處愛沙尼亞)的Startup,和他們聊起愛沙尼亞的Startup氛圍,他說愛沙尼亞的Startup越來越多,聘請員工越來越困難,很多競爭。那邊的Startup多少和Skype有點關係,要不是前Skype員工創辦就是有Skype相關人士的投資或建議。

這情況聽起來很熟悉,像是矽谷現在受到PayPal相關人士影響的公司一大堆(PayPal以前則是Fairchild),芬蘭也一樣有前Nokia員工創辦的Rovio和SuperCell。可以想像這些公司縱然倒下,他們的影響會不減反增--因為員工受到文化薰陶,會四散做出更多有趣的事情。

每個城市的環境剛開始看起來都沒甚麼特別優勢,像是有Fairchild以前的矽谷、有Nokia以前的Helsinki、有Skype以前的Tallinn。每個點都是從一顆小種子開始,慢慢地長大和擴展到世界等級,然後到了某段時間,這沒有活力甚或倒下的大樹就把文化擴散出去,從而形成一個網絡、一個環境。

香港還沒有如此環境是眾所周知的事--但絕不是沒有種子或大樹。香港有不少的公司賣得好價錢、也有不少成功的產品(縱然沒有國際化到Nokia或Skype的程度),只是他們倒下後並沒有把成功的思考方式擴散開來形成一個環境。

我猜一是公司文化沒有鼓勵團隊成員自己決策,大都採用由上到下的決策模式,員工只是執行決策的人,無法形成大局觀--自然在公司倒下或失去活力之際也一併失去目標--無法把走向成功的文化從創辦人那邊延續下去。

二則是那些公司成功後的金錢和經驗無法有效地經由投資進入新一代的腦中,幾乎每一家Startup都只能自己由頭打拼起,鮮有站在巨人肩上的優勢。

最近參與了一個香港Startup的私人聚會,幾乎是首次在香港感受到有益的公司文化交流,也許能看見一個健康環境正在發芽。

未來到底是怎樣

pablo (11)

因為一個很突然的邀約來到東京,稍微避開了香港的嚴寒(東京至少室內有暖氣⋯⋯)

對上一次來東京是大概四年前,那時候的東京還是人手一部摺機,Smartphone沒有很流行。這次在列車上看到的卻幾乎清一色是iPhone,偶爾有一兩部Android和摺機,四年間市場需要已變得天翻地覆。還記得自己那時候覺得就算Smartphone在日本普及也應該是Android勝出,徹底錯了。

約了身處東京的Startup朋友出來見面,四年過去,他們的產品有好有壞,也有做不下去換題目的,在步伐如此快速的年代四年確實有點長。有趣的是有兩個朋友都不約而同地談起Instant Messenger(IM)界面的重要性,加上在香港聽到前輩的分享和矽谷大公司(例如Facebook、Zendesk)最近的動作,不得不想像一下未來的手機界面。

現在手機的應用(除了IM外)可說是和以前網頁類似的結構呈現在比較小的螢幕上,仍然需要用戶主動跳進不同的頁面中尋找資訊,界面對一向熟悉使用網頁的用戶(像我一樣跟著互聯網長大的人)來說是越來越好,可是對由手機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的人來講(像我媽)還是挺不容易的。她比較習慣被動地接收資訊,對她來說iPhone就是WeChat,WeChat就是iPhone,她學不會甚麼是Safari或Chrome。

假如Google就是WeChat上的一個聯絡人,每次按開的時候就會問她「你想問甚麼?」,然後她就能在對話欄打進問題,然後跳到最相關的內容,那她應該會多學會很多東西。教她做一個已學好的動作(找聯絡人)比教她開Chrome再打google.com容易多了,而且她也不需要有上千萬個搜尋的結果,幾個就夠了。隨著手機的普及,這群不熟悉舊界面的人在世界上越來越多。也能看得出Google Now、Facebook的M、Slack、Siri等等都在嘗試把界面變得更簡單(或是從根本上消除界面),也許很多產品都會變得越來越像真人、越來越有性格,真期待四年後2020的聯絡人列表上會有些甚麼。

中港台的Startup優勢

「多謝不吝分享知識的中國科技同行,也多謝不吝分享知識的歐美科技同行。」

香港近日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又一次引起本土、國家相關議題的熱烈討論,中港對立的情況更見嚴重;台灣也因為臨近總統選舉而有類似的中台矛盾討論,然而我卻想從Startup的實際與正面角度來看位處中港台的特點--甚或優勢。

市場大小並非主要探討範圍,連Wikipedia都不用查也能大概知道中港台的差別,由於最近時間多花在探索未來的方向,多看了不少中英文Startup相關的文章,所以我想說的是「知識」。

科技Startup一向以矽谷為指路燈,那神奇的地區不斷孕育出影響世界的Startup,所以很多Startup相關的知識都以矽谷為主要來源,中國和台灣有媒體把矽谷的出色文章翻譯成中文(暫時還沒看過香港的翻譯),只是翻譯有時候無法到位,也無法把所有出色的文章全翻譯好--新知識來得太多太快了。

在C2C(Copy to China)的學習階段過後,靠著中國巨大的市場和異常激烈的競爭,還有海歸派(外國留學、工作後返回中國)、海外公司(如Uber)所帶來的西方影響,中國面向大眾(B2C)的產品營運、開發儼然有「超英趕美」的感覺,微信是其中的表表者。

例如最近港台Startup都很喜歡講的Growth Hacking,當然矽谷的英文文章非常多,幾乎看不完,但中文世界也有些很獨特的內容。我比較推薦的有海歸派分享Facebook Growth Hacking的文章中國本地寫手分析如何寫宣傳文(Copy writing)的文章。不習慣閱讀中國式網絡文章的人可能覺得用詞奇怪,但內容非常有用--而且我還沒看過類似的英文文章(如知道的話請告知)。

看得懂中文成了中港台Startup獲取知識的一大優勢,甚至連新加坡也無法比(很多新加坡朋友都說他們不太懂中文)。相對地,對英文的抗拒則是劣勢之一--英文Startup知識無論數量或是整體質素現在都還是比中文的好(例如B2B、SaaS在中國還沒成氣候,英文的B2B知識相對深入很多)。我認識一些中港台的朋友英文不錯,但就是不喜歡看英文文章,寧願看不通順的翻譯也不看英文原文。比起歐美人學習中文所會遇到的困難,華人吸收英文知識相對容易得多。

比起中國,港台更有著另一個劣勢,因為社會彌漫著反中情緒(以最近的社會事件來說,反中情緒無可厚非),從而令簡體字的知識傳播遇到困難。不喜歡中國政府、不喜歡賺中國市場的錢可以別去中國,世界還很大。沒有必要因為對中國政府的負面感受或因為內容是簡體字而拒絕閱讀內容(在獲取知識的角度,語言只是媒介,不該有任何正負面標籤)。例如英文世界中Quora有非常多有用的問題和經驗分享,中文世界的知乎的內容品質也是越來越好。

我絕對沒有要#多謝中國政府,可我衷心#多謝不吝分享知識的中國科技同行,也#多謝不吝分享知識的歐美科技同行,希望能在這中英文化的夾縫中找到更適合自己、更為有影響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