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跑步

pablo (62)

跑步是毅力、堅持、突破自己的證明--很多人如此寫過,我相信了,然後也跟隨了他們的腳步想讓自己變得更有毅力,但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至少在這方面完全沒看到跑步前後的分別。跑了一年多,跟據Nike+顯示,路程沒有明顯變長,速度也沒有明顯變快,依然是累了就停下來,毫無突破。

以前每逢流感季節就會病倒,自從有稀稀落落的跑步習慣後身體健康不少,2014整年沒生過病,也更精神飽滿--所以能更順暢地寫程式,畢竟這不只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

一直覺得跑步很沉悶,沒辦法看書或看電影,也沒辦法和別人聊天。但為了健康還是要跑,只好從中發掘樂趣。

因為跑步只有耳朵閒著,所以同事V分享過的史丹福大學演講錄音成了必備的Sound Track,帶上科技界名人分享心得的MP3讓跑步路程也能productive--只是並非每篇演講都很精彩。也試著找比較有趣的TED演講作為跑步時的Sound Track,數量太多篩選費時,如果曾經聽過好演講的話不妨告知。

作為一個很現實而且結果導向的人,精神層面的好處無法領略,只是覺得跑步後身體更健康,而且同一段時間能用在同樣productive的事情上,抵到爛--值得繼續跑下去。

廣告

2014的Murphy’s law

pablo (34)

2014感覺很長,好像把好幾年的光陰都壓縮在這12個月裏。

有超過半年的時間不在香港,見了好多客戶,有讚賞的;也有滿腹牢騷的。對市場認識更多,團隊成員也增加不少。

無論做產品、賣產品、團隊成長都找到方向,也開始遇到問題。很能感受梅菲定律(Murphy’s law)的真確性,不少在其他文章裏看過的問題這一年間一一浮現,沒有好彩到能避開某些問題,只好硬著頭皮解決。

有不少過了海的前輩或正在過海的同行分享他們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作者名氣都很大,團隊也算成功,但把他們的建議全盤照搬幾乎一定出錯。2014年間有過不少這類錯誤,現在常告訴自己別盲信權威。每家Startup的市場、客戶、團隊和階段都不一樣,所以每個問題都很獨一無二,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所面對的真正問題,難以假手於人,文章只能參考不能照搬。

最近很常問其他同事對將來幾個月的展望是甚麼,幾乎每個都回答:「不知道,因為過去好幾個月都變得很快。」不過同時他們也充滿希望和信心去面對各種新挑戰。

2015仍然會是問題多多的一年,對來年的展望只有短短一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活著就是在冒險

活著就是擁有一個自己有能力可以改變的未來,25歲死了不可怕,怕的該是沒有辦法、拒絕再活過來。

由於不知道甚麼時候再離開香港,就抓著不同的團隊成員多聊點天多瞭解一點。

聊過後驚訝地發現很多成員都是冒險家類型--這也很合理,加入一家小到不得了,而且無法跟父母朋友解釋的公司本來就是一種冒險。

有同事傳給我這句話,說她以前幾乎走上相同的路:"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但卻在團隊裏活了過來。

對待未知的事情,而且把未知的事情處理得好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他們無法想像三個月後自己、團隊會變成甚麼樣子,但都充滿期待。因為過去的三個月搖搖晃晃地走過、成長過,所以大家都相信接下來的三個月也一樣:無法預計但是有能力去參與、有能力去改變。

另一個正在投資銀行工作的朋友說他正考慮放手一搏,做些自己比較有興趣的事。他的現職做得很好、薪水也很好,但他坦言對金融沒有興趣,覺得自己辛苦工作過後除了錢外沒其他得著。

有些說法認為要應付無法預測的未來就是冒險,應該把一切控制在可知的範圍內,但這除了把風險減少,同時也把希望一拼抹煞。

活著就是擁有一個自己有能力可以改變的未來,25歲死了不可怕,怕的該是沒有辦法、拒絕再活過來。

斷了線

pablo (42)

前幾個月由於離開香港,把手機的號碼換成了最便宜的電話卡(只有通話沒有網絡),免得每個月浪費幾百塊。

回港後也不急於換回來,反正也還不清楚會留多久,也順便試驗一下斷線的日子--在科技行業工作要斷線有點不可思議。

斷線以後發現手機和網絡幾乎是一體的,沒有網絡的手機沒Apps可用--卻找回了那幾乎被忘掉、放在第三頁的Phone,約朋友吃飯都只能靠打電話聯絡。

用量大幅減少的Apps包括Facebook、Whatsapp和Gmail。平時無論在幹甚麼,如果有Notification總是忍不住按進去看、順便回覆,不是工作就是和朋友瞎扯。有友人笑謔我是7D24H,好像甚麼時間都在工作,她知道我沒網絡後的第一個反應是:「你同事們的日子會過得比較舒服!」

另外使用量大幅增加的Apps有Reeder、Pocket和Kindle。平時在路上沒事幹就只能看書看文章。少了一堆瞎扯閒聊,無法習慣性地看Facebook,時間好像用得比較有效率,還多出了時間胡思亂想--因為沒有被各種東西填滿腦袋。

要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常常在線很容易分心,斷線的實驗能讓我稍為學會專心,相對地也無法很快地回應客戶的問題。這陣子覺得自己像一個原始人,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實驗還要繼續一段時間。

我打字多過你食米

曾經很不喜歡討論,除了怕得罪別人、很愛面子外,我認為潛在原因是害怕自己真的錯了,只好逃避討論而不去面對「我錯了」這個可能性,而且還把這個動作美化成「有禮」與「和諧」。

最近常被問及舊金山和香港的Startup有甚麼分別,我認為其中一項是香港太有禮貌太愛面子了。

傳統家庭長大的我常被灌輸長輩是對的這一觀念:「我食鹽多過你食米」,這觀念在以前也許是對的。在一個資訊不太流通的社會裏,一個人的見識與他的年齡幾乎成正比,只有多活幾年才能多一點經歷、多一點途徑獲得知識。

慢慢地我們都變得很尊敬長輩、權威和上司的話,鮮去質疑當中的對錯,甚至連討論也很少,因為這好像有點「不禮貌」,不給「面子」。

但這二十年來互聯網的資訊大爆發讓見識與年齡的關係越來越少,上網的成本在大部份已發展國家都很低,在網上幾乎能學到大部份知識,網絡一代的見識比起以前同齡的甚至老一輩的非網絡一代要來得更多。食鹽多少和見識不再有直接關係。

對著長輩和權威,大部份人都表現得戰戰競競的--以前我也一樣。不過這陣子「沒禮貌的人」見得多了,覺得能獨立思考而且能以道理捍衛自己想法的人,比起處處表現有禮但失去自我的更有魅力。每次與有想法的人討論過後都能讓自己的思維更清晰,建基於事實的論點能消除大家各自的盲點--這絕非彬彬有禮、應聲附和所能帶來的好處。

曾經很不喜歡討論,除了怕得罪別人、很愛面子外,我認為潛在原因是害怕自己真的錯了,只好逃避討論而不去面對「我錯了」這個可能性,而且還把這個動作美化成「有禮」與「和諧」。

最近一直在教自己如何當一個asshole,也鼓勵團隊成員一起當asshole,希望能多提出互相看不順眼的地方,用道理互補彼此的盲點,從而一起改善。

夾硬嚟,頂住先

pablo (39)

在Startup工作其中一個最大得著就是別追求完美才能快速地一直試驗,幾年來一直戰戰競競地怕花多了時間在產品上雕琢,還以為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但不久前又被事實打破了。

產品在還沒找到市場的時候確實應該跑得快一點,才能快速地轉換跑道直至看到直線。產品至今的大部份功能都以「夾硬嚟,頂住先」為基礎做出來,相對地細節上沒有做得很到位。

搖搖晃晃地走過幾年後像是摸到市場了,當從摸索階段進入衝刺階段時卻發現品質變得很重要--尤其是每個功能的小細節。在大量接觸準客戶後,很多細節受到批評,繼而銷售受挫。更甚的是要賣給聚集在矽谷的精英團隊--他們除了對自己的要求高,對服務的要求也很高,他們要的不只是能用而已,而是要超出其預料之外的好。

有個客戶從競爭對手那裏跑了過來,團隊趁機問他跳槽的原因,他列舉了幾項對方做得不好但我們做得不錯的--全是很小的細節,但就是這種順暢感令他覺得我們比競爭對手好。除了慶幸他跳了過來,也不禁要問自己:有多少客戶因為其他沒做好的小細節而跳走了?

以前常覺得高品質需要更長時間,現在卻覺得兩者可以並存。因為當慢慢地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的時候,能力也能相應慢慢提高,從而能以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好的結果,一直「頂住先」則很容易流於原地踏步。

想5點下班後,再給自己訂下了另一條規矩:凡是說「搞定」前,再想一遍到底哪裏可以再改善一下。無論是準備傳出去的Email也好,準確放上網站的內容也好,再問自己一句:「還能做更好一點嗎?」

我要五點下班

pablo (40)

這陣子參加的活動很多都在下午五點半或六點開始,但六點前離開公司在香港來說是匪夷所思,舊金山卻沒有甚麼問題。

我覺得這裏的人都很懶--他們為了下班找朋友喝啤酒,會想辦法用更少的時間完成工作;他們不願意做枯燥乏味的工作,會想辦法讓機器去完成,好讓他們能把時間投放在更有趣的事情上。

有一家做得不錯的公司我們團隊每個月都付幾百塊美金用他們的服務,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整個團隊只有7個人。另外聽到一家公司的CEO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他們團隊一共14個人,在過去14個月期間產品從0收入增加至每個月29萬美金。更別忘了只有13個人卻賣得10億美金的Instagram團隊。

在Startup裏不夠懶才是原罪,人少事多的情況下,只是「完成工作」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從而處理更多事情,慢慢地變成一個打十個,只靠延長工時比起大公司就毫無優勢可言了。

有些人很勤奮:他們能整天呆在公司慢慢工作十多個小時,只偶爾上Facebook偷個懶;他們多沉悶的工作都能一直做,而且毫無怨言(或者是一邊抱怨一邊做)。

這並非行動上的懶,只是思維上的懶。我有一個壞習慣,幾乎任何問題都以寫程式為第一考慮,忽略了有些簡單問題能直接用Excel更快地解決。工作時間是長了,程式也寫出來了,但實際的效果卻一樣。不但做其他正事的時間變少,連享受生活的時間也變少。

因此給自己訂下了一條小規矩,每天午飯都要想想明天怎樣做才能5點下班去喝酒,先學會偷懶、才能有效率地處理更多事情。

學不完的事情

真的動手幹下去

到舊金山已經三星期,每天排得密麻麻的都在見人跑活動,事情多起來幾乎做不完,所以凡是在香港不能做的事情全排在前面。連原來訂下了每星期寫一篇文章、走二十里的目標,也因為事情太多而暫停一次。

這趟在機場到舊金山市區的車上跟朋友抱怨說:「我覺得這裏變得好熟悉,不用Google Maps不看火車路線圖也沒差,沒有以前那種充滿未知的興奮感。」

還記得第一次在WWDC2011會場外向排隊的人介紹OneSky的時候那「心跳」的感覺,那該是我第一次向陌生人「搭訕」,幾乎每個詞都是從牙縫裏擠出來,口都震埋,才和幾個人聊完天就耗盡了精神躲一旁休息。

隨著產品的進步和客戶的增加,每次重返舊金山都見到不一樣的人。地方變熟悉了,心跳的感覺沒有了,但卻發現遇上不一樣的人依舊能有不一樣的驚喜。從一堆陌生的「潛在客戶」到能聊上幾句笑話的「現有客戶」,從提供產品建議的前輩變成提供市場和銷售建議的前輩,從見幾人小團隊變成了見略有規模的中型公司。

在活動裏他們都很樂於分享自己團隊所做過的「壞事」,怎樣從非正常途徑達到目的--他們沒有框框,只要你肯主動問,他們很願意說出訣竅--反正也沒多少人會跟著去做。

偶然在一個活動裏碰上了教我shameless的人,像小粉絲看到偶像一般,馬上去在他身上挖了不少建議。

拿完不少建議,也要靜下來思考沉澱,然後真的動手幹下去,畢竟這才是矽谷和其他地方最不一樣的地方,他們不只說,不只分享,更是切切實實地幹下去。

Startup的奇妙旅程(一)

pablo (49)

公司近來興起一股「想當年」的熱潮,繼「四正」的同事分享過後,我也被拱著分享了一點,隨便說說一切很理所當然,但仔細多想一遍,很多幾乎忘掉的因連成今天加入Startup的果,才發現這幾乎沒有偶然性。

喜歡做的事

第一次寫網頁的時候是中三,由於沒有啟蒙者,一切幾乎全是摸出來的。沒有恰當的學習方法,不知道矽谷為何物,學習過程非常緩慢,只能一直抄著寫著。和朋友在中五的時候經營過一個小小的社交網絡--只是那時候並不知道甚麼叫產品,更別談甚麼銷售或合作,起起落落一年後只能無疾而終。

所有程式或設計全在課餘時間完成--學校當然甚麼也沒教過。不過在中學的時候這是興趣,所以只享受過程不在意結果。

大公司的經歷

大學還沒畢業就加入了Startup,幾乎忘了曾在大公司實習過一年的事。那一年在大公司裏作為小小螺絲帽的感覺很淡,上班的時候常百無聊賴,就算有事做也是沒甚麼挑戰性、沒甚麼影響力的,幾乎感受不到在公司存在的意義,所以也不怎麼記得。在Facebook、Youtube、Gmail都被封鎖掉的大公司裏,就只能靠Google Reader打發時間,那段時期的Google Reader上幾乎沒有Unread。

離職時手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上司表明決心,不讓一年後的自己有借口走回去。

Freelancer的挫折

在大學裏為了賺錢做過很多不同的兼職,最後發現寫網頁仍是做得最高興的事,也就拼命地接:不懂設計,接了再找學設計的妹妹幫忙;不懂Flash,接了再找Google幫忙。曾遇過很好的客人,還沒開始就先付錢;但遇過更多很麻煩的客人,錢少要求多;還有客人把款項一拖再拖(直到現在還沒付)。正在懷疑當Freelancer是否一條正確道路的時候,知道我熱衷寫網頁的朋友L傳來了一家Startup的招聘廣告。

回頭一看,到Startup做產品幾乎是我必然會走的一步。我很感恩所有的好運氣,在沒主動的情況下把我推到了一個很適合的起點,省卻不少分叉路。

雖然幸運地走到起點,但過程仍很艱辛,終點也還很遠。

站在巨人肩上

Startup的前路極不明朗,但很慶幸的是大部份的路都有其他人在前面走過,絆倒過,也很樂意分享當中所得,比起相約見面向他們請教,閱讀相關書籍更為簡單快捷。

在Startup工作後另一個明顯的改變就是多看了很多英文的文章和書。以前幾乎不看英文書,因為看得比較慢。有好幾本看了個幾十頁,然後索性買中文版一口氣看完。

Startup所需要的創新科技、營銷概念、成功案例大都在歐美先出現,經過分析後也自然先變成英文版的書籍。可能是市場太小的關係,好多Startup相關書籍都幾乎沒有中文版(或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有翻譯版)。這陣子都是等不及直接在Amazon上買英文版在iPhone的Kindle裏讀。

Startup的前路極不明朗,但很慶幸的是大部份的路都有其他人在前面走過,絆倒過,也很樂意分享當中所得,比起相約見面向他們請教,閱讀相關書籍更為簡單快捷。尤其在這變化極快的行業,只靠中文版落後對手幾年的資訊量很不是味道。這幾年來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營銷,無不在巨人的經驗中學到更多。

就像剛看完的一本很多人推薦的《Think Like a Freak》,裏面除了幾個Zappos很著名的案例外,還有其他精彩的故事。例如一個慈善團體如何捨棄行內通用的方法,卻能籌得更多款項。看完有不少靈感湧現,很想馬上在產品上試行相關概念。

特別享受看完一本好書合起來後(或關掉Kindle App後)那一剎那醍醐灌頂的感覺。閱讀並沒有特別的樂趣,有樂趣的是在其他人的經驗裏找到新的知識、新的啟發,更有樂趣的是把所得到的應用在工作(還有生活)中,使之變得更好。

還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和朋友閒聊時說過,我最理想的房間會是四面牆都是書櫃(竟然沒考慮過要有門),隨著閱讀越來越方便,我可以在理想的房間騰出位置放扇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