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8小時

pablo (50)

如果每天至少要工作8個小時,每個星期則要在工作上花40到60小時。在退休前,工作和睡覺會用掉差不多的時間。

有個創業者說:“Time is our most valuable asset, yet we tend to waste it, kill it, and spend it rather than invest it.”

「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但我們卻沒有好好善用作投資自己的未來,只一直把它花掉、浪費掉。」

曾在一家大公司裏實習過一年,工作期間的2000多小時沒學到多少,在離開的時候也沒看到特別的成長,回頭看只覺得這2000多小時花得冤枉。有朋友因為工作內容不符合她的性格,也沒找到成就感。現在對每天的生活感到厭倦,只能在周末不工作的時候才找回點衝勁。

過去的幾年時間,總讓人覺得過得很慢,也覺得過得很快。

時間過得很快的感覺,是因為每天的工作都填塞得很滿,沒有喘氣的空間,常常一晃眼就到晚上,卻還有一堆想做要做必須做的事。每天工作的內容都能找到不一樣的挑戰,每個星期都能感到很fruitful(還真想不到更傳神的中文詞語)。

時間過得很慢的感覺,是回想起上個月或半年前的情景,會覺得大家已經走了很遠很遠的一段路--可原來才過了幾個月,卻已經邁過了一堆障礙。

每天的8小時對大部份人來說是無可避免的,花在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讓自己覺得高興的工作上,才不會浪費了"The most valuable asset"。用每天的8小時好好灌溉,也讓那8小時不再是折磨。

廣告

你不夠垃圾

pablo (51)

為了交稿,他養成了每天寫1000字的習慣,不管有沒有靈感,他都強迫自己每天至少寫下1000字。

他說:「如果等靈感來才寫,我就完了。」他承認很多時候寫的都是垃圾,他說每天寫的重點不是結果,是過程。每天強迫自己寫點東西,可以沉澱自己的思維,然後總能在一堆垃圾中總結出丁點有用的內容,日子久了,有用的東西也自然多起來。

他把其中一些有用的內容自己集結成書,然後在Amazon上賣成了最暢銷書籍--但他自己也不知道,因為當時他正忙著擠另外的1000字出來。

這和以前聽過的二十里行軍(20 Miles March)的故事很像:有一隊南極探險隊每天不論天氣好壞,堅持走二十里。最後比另一隊好天氣走五六十里,壞天氣就停的探險隊更早到達目的地。

不論寫作、探險、工作還是生活,遇到困難的日子一定比順利的日子多。在困難的日子為了保持步伐的穩定,就要想盡辦法解決問題,從而強迫自己成長。如果只在順利的時候才向前走,除了走得比較慢步伐比較少外,還無法經歷困難的磨練,自然也無法成長。

持續製造垃圾的過程很沉悶且缺乏成就感,但一擊即中的天才更是絕無僅有。每件大師作品、每個遇過的成功人士,都由背後無數的垃圾堆砌而成,小時候總讀過達文西在學畫畫的時候畫了無數個雞蛋的故事。如果還沒有成就大作,原因大應該不是靈感未到,只是垃圾未夠。

現在找團隊成員都很在意他們有沒有在學習和工作以外做過和工作內容相關的「無聊事」,當每個人的學習工作內容都差不多(而且大都不夠挑戰性)的時候,剩下的分別就是背後堆起來的垃圾數量,夠不夠讓人相信其經過足夠的磨練。

不用等「最佳時機」,每天或每星期挪的小步伐足以在一段期間後形成無法追趕的差距。

要拼命工作才是會成功的Startup

pablo (68)

這段時間為了銷售產品,多和不一樣的人聊過天,很驚訝地到現在才明白甚麼是「以客為本」--明明很重要也應該很容易了解,卻一直被忽略的重點。

每個人身邊都有些做保險業的朋友,只是大多都不甚稱職,不是以客為本。曾遇過有人擬定了一份計劃約見面(也許是佣金最多的?),也沒理我收入多少,將來的目標是甚麼,反正就是要我買那個計劃就對了,更甚的還會言語間恐嚇我退休以後沒有保障的苦日子。

團隊以前有找過合作伙伴,幾乎都是談到一半不了了之,因為那時候只在乎如何合作,沒有關心合作後為對方帶來的好處(也可能是根本沒有),也難怪。以前也遇過一些客戶,但產品沒有真正地「以客為本」,提供的方案無法解決困難--甚至還帶來更多問題。

問題就出於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待問題,只關心「自己」怎樣才能達到目的,沒有「以客為本」,缺乏了同理心。

現在找合作伙伴,只要點明為對方帶來的價值,大都兩三個Email就能敲定細節。雖然很多時候產品都還沒能完整地解決客戶的問題,但只要設身處地為他們多想一步,提供另一個替代方案,直接提供幫助,也大都很容易談成。

除了客戶外,其實整個團隊才是Startup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除了以同理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外,也應該以其為團隊創造價值。

以前讀書的時候當過酒店的侍應,有經理會對客人眉開眼笑,但私下則動輒「爆粗」怒罵,不曾尊重過任何同事,很難怪服務業的流失率偏高。聽過有一家Startup要求其團隊每天工作20小時,一星期工作7天,甚至質疑團隊請假(包括公眾假期)的合理性,那家Startup相信:「要拼命工作才是會成功的Startup。」

觀乎矽谷和各地的成功Startup,無不以同理心照顧團隊的成長和生活,因為Startup的工作和生活都幾乎連在一起,平衡時間成了很重要的項目。如果每天工作都像受刑,連基本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路還能走得遠嗎?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很高興能在以人為本且有責任感的團隊裏互相學習,一起成長。

站在巨人肩上

Startup的前路極不明朗,但很慶幸的是大部份的路都有其他人在前面走過,絆倒過,也很樂意分享當中所得,比起相約見面向他們請教,閱讀相關書籍更為簡單快捷。

在Startup工作後另一個明顯的改變就是多看了很多英文的文章和書。以前幾乎不看英文書,因為看得比較慢。有好幾本看了個幾十頁,然後索性買中文版一口氣看完。

Startup所需要的創新科技、營銷概念、成功案例大都在歐美先出現,經過分析後也自然先變成英文版的書籍。可能是市場太小的關係,好多Startup相關書籍都幾乎沒有中文版(或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有翻譯版)。這陣子都是等不及直接在Amazon上買英文版在iPhone的Kindle裏讀。

Startup的前路極不明朗,但很慶幸的是大部份的路都有其他人在前面走過,絆倒過,也很樂意分享當中所得,比起相約見面向他們請教,閱讀相關書籍更為簡單快捷。尤其在這變化極快的行業,只靠中文版落後對手幾年的資訊量很不是味道。這幾年來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營銷,無不在巨人的經驗中學到更多。

就像剛看完的一本很多人推薦的《Think Like a Freak》,裏面除了幾個Zappos很著名的案例外,還有其他精彩的故事。例如一個慈善團體如何捨棄行內通用的方法,卻能籌得更多款項。看完有不少靈感湧現,很想馬上在產品上試行相關概念。

特別享受看完一本好書合起來後(或關掉Kindle App後)那一剎那醍醐灌頂的感覺。閱讀並沒有特別的樂趣,有樂趣的是在其他人的經驗裏找到新的知識、新的啟發,更有樂趣的是把所得到的應用在工作(還有生活)中,使之變得更好。

還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和朋友閒聊時說過,我最理想的房間會是四面牆都是書櫃(竟然沒考慮過要有門),隨著閱讀越來越方便,我可以在理想的房間騰出位置放扇門了。

我以為一步能登天

pablo (52)

不久前去了個活動,在場有人問朋友R到底做了哪個功能令9gag的流量一飛衝天,他苦笑了一下:「哪只一個,我們做了好多功能。」

我以前也有過相同的誤會,曾以為只要想到一個idea、做對一件事,就能成功了。在Startup裏工作幾年後,才了解到所有事情都是由一丁點的修正改善積累而成的。

這幾個月多見了點潛在客戶,回應比起以前變得比較流利,因為大部份問題都是由其他客戶啟發或提出過的。幾年來幾百個大小建議交匯後,變成了一個有用的產品,銷售技巧突然變得沒有很重要,幾乎只是老實回答就能讓他們埋單。

產品有另一部份是管理翻譯流程的,從來沒做過甚麼大功能,一直都在修復翻譯員、客戶遇到的問題--瑣瑣碎碎的一大堆小問題。但幾個月過後,那部份已能自動運作,省下團隊不少的時間讓他們可以處理更多事情--瑣瑣碎碎的一大堆新問題。

在Instagram和Whatsapp被天價收購後,聽說有朋友的公司接到不少訂單要求做一模一樣的產品--因為他們看上去都很簡單。以前正在讀大學的我想必也以為自己能幾天寫出Instagram,可現在只會直接聯想到他們背後幾百甚至幾千樣的改善,那絕不是三數個人敲三數個月鍵盤就能敲出來的。

修過襌的Steve Jobs說過:「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不負責任地翻譯成中文就是「今天的因,明天的果。」

沒有看到果前,要繼續埋頭苦幹來種多點今天的因,順便附上一張在9gag看到的圖以自勉。

* 在這動蕩的日子裏也希望香港民主運動的dots能在不久的將來connect起來。

別教導學生做Startup

「一個需要『被教導』的人應該不怎麼適合Startup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工作。」

大學的時候有一個教授,他的課很少人選,因為他都沒怎麼在「教」。上課播Youtube、然後叫你自己看參考資料寫程式;Notes只有幾條網上的參考連結;他的功課比其他科繁重,沒有標準答案;他考試的題目也很open,幾乎沒東西要記。

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很願意放手的前輩,他不怕你沒做過,只怕你不願意去做。無論甚麼新舊難題,大都是傳來幾條網上的參考連結,一點方向,不問過程,只要結果。

他們沒有給我任何「教導」,但這幾年間他們的「啟蒙」令我成長最多--遠多於中學、大學(其他課程)。

不久前參加了一個活動,有人提問香港Startup鬧人才荒到底要怎麼辦。大部份的城市包括香港都不像舊金山,隨處都能抓到一把知道Startup是何物的人,應該全世界都在鬧人才荒。

香港的人才並沒有比較少,至少常能聽到:「其實香港啲人好鬼醒。」只是大部份的人都還不知道Startup是甚麼,還沒有接觸過世界頂尖群體分享出來的知識--還沒有遇到「啟蒙者」。

團隊裏絕大部份的同事加入以前都不知道Startup是甚麼,但經過磨合後很明顯地不比舊金山的差。因為資源與經驗短缺,團隊從來沒有「教導」新同事,他們都是被直接扔進池裏。因為Startup需要的正是受到啟蒙後,能自己學會游泳的人。而且還要跟著能啟發其他團隊成員,一起成長。

一個需要「被教導」的人應該不怎麼適合Startup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工作,這裏缺乏的不是「導師」和「學生」,而是「啟蒙者」和「有能者」。

機會是留給所有人的

「如果沒有人給你機會,自己去找一個。」

有個朋友的表弟,從翻譯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不太順意,準備辭職間,OneSky也正好在聘請相關職位,就問他有沒有興趣。

「興趣是有,但我不知道能否做得來⋯⋯」向他解釋大概的工作內容後,他問了我一堆薪水假期的問題:「我擔心進小公司不穩定,我還要顧及我父母。」然後他又猶豫了幾天:「我可能無法適應你們的工作節奏⋯⋯」

他後來去了一家「大公司」,過了幾個月,我聽說他又要換工作了。

維珍集團的創辦人Richard Branson有一句話:「如果有一個好機會而你卻不知道能否做得來,別理了,先答應,再學怎樣做。」難怪維珍集團旗下的業務橫跨幾十個行業。

Startup的前路幾乎都是未知的,整個團隊常常連下個月要做甚麼都還不知道--大概只會計劃到下個星期而已,市場變化得很快,機會也來得很快,所以工作內容、甚至性質也變得很快。

我們團隊都傾向於對機會說「YES」,一旦答應了,就會有種死也要搞定的壓力,潛能大都在趕鴨子上架的情況下被硬擠出來。要怎樣做、要放棄甚麼才能最快地完成對客戶的承諾,這都是慢慢計劃所無法學到的技巧。

很慶幸能在一個好團隊裏工作,能在答應客戶後把東西硬擠出來,而且每次擠完都能看到團隊有明顯的成長。就像把一個人扔進池裏,如果他沒淹死的話,就學會游泳了。其實大部份的顧慮只是逃避成長的藉口而已,在這年代哪有那麼容易被淹死。

對於金髮美男的忠告,我覺得可以再積極一點:「如果沒有人給你機會,自己去找一個。」--自己跳進池裏。

“If nobody offers you any opportunities, ask for one."

悶出鳥來

pablo (54)

平日大都待在舊金山參加活動和開會,周末沒人理我的Email,只好溜到灣區南部中學同學家住幾天順便敍舊。

搭了一個小時火車後,還得他開車來接我,以香港的標準這些時間應該能到深圳了。

我問他家附近周末有甚麼玩的,他說:「沒有。」我甚至不知道要怎樣反應,因為沒地方可以玩或聚會在香港是難以想像的。但在灣區南部,除了住宅就是公司,沒有任何娛樂的就只能在家找點樂子或找點目標,也許這就是為甚麼一堆人能躲在車庫裏然後get some shit done。

舊金山有很多聚會、很多娛樂,一不小心會去太多,時間花掉但甚麼也沒幹成。有前輩講過舊金山和北京不一定是最適合做Startup的城市,因為Noise太多,太浮躁。在Startup風氣盛行的地方,隨便在家咖啡店也能聽到有人在聊相關內容,很容易能找到人對產品提供意見,但意見卻不一定是有營養的。在這些城市Signal固然多,Noise相對也不少,篩選既須時也耗神。

不論去多少活動,最重要的也只是get the right shit done。在浮躁的城市,會忘了實際要幹的事。

聽人說台灣有所偏遠的男子大學某段時期創業比率特別高,因為那所大學那段時期要求學生一定要住宿舍,一堆男生在宿舍裏悶出鳥來,點子油然而生。

年輕時多過點悶蛋的生活,能養成自己找方向的習慣,未來或許能更精彩。

香港應該是太繁華了。

Startup就是一窩老鼠

pablo (75)

數千萬年前有顆隕石墜落地球後引致氣候急劇變化,龐大的恐龍群因為無法適應而滅亡,反而細小的哺乳類動物如老鼠因為找到方法適應而活了下來。

三十多年前互聯網的出現也對地球投下了另一顆隕石,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巨大衝擊。資訊流通加快,交流跨越地域界限,近年普及的行動網絡更把此趨勢推向另一個高峰,所有行業都面臨著極快極大的轉變。

相隔短短兩年再次造訪舊金山,感受更為明顯。滿街的Lyft、Uber,隨處可見的Square,都是兩年前的時候還沒有很普及的。現在卻彷彿看到Taxi、傳統POS搖搖欲墜的身影。

近幾年十分火熱的「Disrupt」一詞說的正是趁大環境劇變之際,恐龍們無法快速適應的時候,從不注意的角度出發把他們淘汰掉。近年比較紅的(小?)老鼠有賣得160億美金的Whatsapp、估值超過上市酒店集團的Airbnb。

大公司因為有著一套體制流程,而且人數甚多,溝通、執行上有必然速度限制,因而適應變化的能力也比較慢。Startup則甚麼都沒有:沒規則、沒包袱、也沒甚麼人,反而有機會在幾乎沒有制肘的狀態下快速佔領大公司還沒發現/還沒調整好的市場。

當我們的小團隊發現重要的用戶反饋時,大都是團隊成員間短短談幾句後,幾乎是直接挽起袖子把鍵盤敲下去的。快則一天,慢則一星期就把新功能/修改推出,直接告知用戶。有不少用戶說是因為我們的反應「快」而留下來的。

這兩年間整個產品幾乎是從頭改到腳,連面向的市場也變得不一樣,接下來的幾年裏一定會根據市場所需作出更多更廣的改變。很慶幸在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團隊裏工作,能快速地把市場反饋轉化成產品功能。更希望能維持急速且正確的步伐,直接把恐龍拉下來。

Facebook也有教:「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我會不負責任地翻譯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賺錢有理,Business Model無罪

pablo (77)

有人說創業比賽裏評論一間Startup靠譜與否應該讓「創意」重於「Business Model」。

一個只有幾個月(或幾個星期)的產品應該是難以呈現創意的(詳見「創意」與「原創」),所以先撇開不談。但「Business Model」應該還是要問的,只是不一定要直接回答。

「Business Model」不只指怎樣賺錢,更重要的是暗示了怎樣去解決問題。整個流程可以簡化為:

  1. 解決某些人的問題
  2. 某些人願意使用
  3. 某些人願意付錢
  4. 產品繼續運作/改善
  5. 繼續有某些人來用
  6. 繼續有某些人付錢

在華人社會,有些事牽扯到「錢」大家神經就綳緊了,但其實大家心底也很明白錢很重要,就是不喜歡明說。就算有人真的不用吃飯,團隊也要吃飯。一個產品要保持運作沒錢不行,要解決問題拯救世界沒錢也不行(請參考Batman和Ironman的故事)。

要做好產品,還是老實承認錢(用戶(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比較好,這應該是產品有用與否的最直接指標,也是產品應該追求的方向。

如果把問題拆開,其實看上去就沒那麼壞了。

「你的產品為甚麼人解決了甚麼問題?」
「你的產品有多少人在用(會用)?」

一個真的能解決問題、所以有不少人用的產品,錢還會遠嗎?

「我沒有Business Model,但每天都有上千萬的用戶在用我的產品。」如果這樣回答的話,再問下去應該就是要如何投資給你了。

只為興趣而做的話則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啥叫Business Model?我就是因為興趣而做,沒人用也OK,我做得開心!(吹咩?)」

只有「自High卻不想承認」的產品才會害怕牽扯到「Business Model」上去,大概心裏也明白,因為根本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所以沒人要用,當然也不知道怎樣才能Monetize、變錢(中文還真沒有一個準確的詞能表達Monetize,這概念也許太邪惡了)。

這問題其實還是很靠譜的,至少它能讓你清楚自己在幹甚麼,也許它只是間接一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