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初到阿姆斯特丹出差,剛好遇上一個有豐富經驗的科創投資者分享如何做好產品。其中大部份資訊以前都從不同渠道了解過,唯有做產品的需求金字塔剛好回答了我最近的疑惑。
和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就是Wifi在第一層,水和空氣在第二層那個金字塔)一樣,做產品也有個類似的金字塔。由下至上分別是:功能性(Functionality)、易用性(Usability)和快樂(Pleasure)。

產品需求金字塔
大部份的產品都有功能性,看過說明書或參加一個星期的培訓的話都能用到那些產品(用得爽不爽不在此列)。
手機普及後易用性不斷抬頭,產品的用戶群越來越廣,所有產品都有功能性,沒人願意去看說明書(你看過說明書嗎?)或上「如何把照片上傳至 Instagram」的教學課,只有更易用才能抓住用戶。我認為這也是為甚麼近幾年 Mac 可以慢慢從 Windows 手上奪取個人用戶市場的關鍵。用了 Mac 大概 8 年,已經沒辦法再在 Windows 裏慢慢設定這個那個了。
最頂點就是 Pleasure,抱歉我是一個悶蛋工作狂所以這也是最弱的一項。
我的經驗大都是做 B2B 的產品,也就是工作上才會用到的產品。在我眼中工作和快樂沒甚麼關係,從小的教育就是學習和工作都要認真,只有做無聊事的時候才會快樂,所以快樂和浪費時間/沒產出幾乎是等號。
就此我也問了那個前輩的意見,因為我覺得 Pleasure 似乎是 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個人產品才需要的特性,做商用產品其實不太重要。
他說:「上班的時候已經夠苦悶了,如果工作時能遇到一些小細節可以笑一下,這才是成功的商用產品。」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你正在做的 Kipwise 不是在 Slack 上的產品嗎?Slack 雖然是工作上的產品,但小細節做得很好很有趣,所以能讓用戶感到快樂從而在這幾年受盡喜愛。」我茅塞又多開了幾下。
當易用性可以打敗只有功能性的產品,能提供「輕鬆快樂」感覺的產品想必在將來也會是主流。再推敲下去就需要有快樂工作的團隊才能成事。除了產品方面,這也啟發了我們團隊可能的運作方向。
Have fun 不是亞洲常見的工作方式,面試的時候建議穿著得很正式, Email 或溝通模式也傾向「專業」且冷淡。但剛到愛沙尼亞的時候公司卻常舉辦不同的派對,和這個科創前輩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也是在東京的一家卡啦 OK,他所投資的愛沙尼亞公司剛去東京開完董事會,一伙人接著去卡啦 OK 大聲唱歌。雖然人還是穿著正式服裝的 CEO 、COO 和投資者,但就像一群老朋友般嘻嘻哈哈唱怪歌,我那時候還有點不習慣,覺得這群人很不認真。現在回想,工作以外 Have fun 並無不妥。太認真嚴肅的上司和環境難以讓工作變得有趣,而且最近就算是在文化比較保守的中國,科技龍頭騰訊也開始有所改變。
把團隊成員的快樂也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來運作,讓每個人從工作中獲得除了薪水和成就感以外的快樂,從而讓那股 Pleasure 從產品中滲出來,而讓用戶能每天笑一下,也能喜歡我們的產品多一點。

想像中的團隊需求金字塔,有待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