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旅程的旅程

沉澱一兩個月讓接下來的幾年過得更開心更有價值,其實挺值得。

現在可說是無業,除了學生年代外鮮有如此「空閒」日子,剛巧是聖誕節前後,到咖啡店「工作」時附近都有學生拿著一堆筆記在溫習(或放著筆記在聊天),頓感年輕不少。

有朋友問我會不會再創辦一個項目,我不置可否--因為我自己也不清楚。有人創業的原因是可以當老闆說了算;有人創業的原因是要改變世界;有人創業沒有目的,只是剛好走到那而已--像我,也只是剛好踩了進去,我沒有要當創辦人要當老闆的癮頭,只是剛好公司的目標和我個人目標的路徑相符而已。

我個人的目標很簡單:工作要開心、合理、有價值(縱然有人說我要求過高),所以找團隊加入/自創項目也是以此作標準。

感恩聖誕期間歐美的團隊幾乎完全停擺,回覆Email的速度非常慢,時間只好花在自己的項目上。幾年間有過不同的想法,可是沒時間執行,現在有很多時間,卻很難拿捏哪個比較值得做下去。有的項目已經賺到點小錢,可就算稱霸整個市場也不怎麼樣;有的項目市場很大,但在接下來的兩年卻幾乎沒有收入(還會有很多支出),所以也需要考慮如何得到第一筆資金;也有純粹為興趣,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的項目。

約了點新舊朋友聊過不同項目,也得到不少有用的資訊,只是還無法完全確定下一步該怎樣走,還得繼續摸索一下。

這是一段尋找旅程的旅程,確實現在是有點不穩定,但沉澱一兩個月讓接下來的幾年過得更開心更有價值,其實挺值得。

廣告

當自己產品的用戶

pablo (14)

[English version: Eat your own dog food]

OneSky後在9GAG工作了3個月,也確是一段有趣的體驗。在9GAG讓我更為感受到「當自己產品的用戶」的重要性,也是以後做產品更需要牢記在心的法則。

OneSky是一個網上翻譯系統,大部份客戶都是手機應用開發商,但OneSky沒有認真做手機應用或幫應用做全球推廣的機會,所以只能從客戶那邊學習各種需求,因為早期很緊密地和客戶一起工作,所以產品也能盡量滿足客戶的要求,只是這樣做總是缺點甚麼--因為客戶總是不會把所有問題都提出來。

我在9GAG的主要工作是設立iOS和Android應用的國際化流程。撇除創辦人的身份,我還是選擇了OneSky作為9GAG的翻譯管理系統,因為在芸芸類似服務中,OneSky在翻譯手機應用方面還是做得最好的。這也讓我有個機會從一個客戶的角度重新審視OneSky。

OneSky在手機應用翻譯流程都能做到很穩定和方便,而且翻譯的質量很好。9GAG的德文版上線後沒有收到翻譯錯誤的投訴,這都得感謝德文的翻譯員(9GAG的其中一個用戶),她問了很多有用的問題,除了讓她能提供更好的德文翻譯外,也讓英文版本也一併改善,為以後其他語言鋪下更平坦的路,當然這一切也是因為OneSky的翻譯管理員把她從翻譯員堆中找了出來。

除了應用翻譯,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東西需要翻譯成德文,像是iTunes商店裏的應用描述、關鍵字、螢幕截圖等等。

因為有著創辦人的偏見,我以為OneSky也可以很好地處理上述的用法,但結果我錯了。使用OneSky翻譯以上的內容無法讓我覺得非常順暢,比如iTunes的關鍵字翻譯並沒有為100個字符的限制而特別處理,無法處理應用描述在Google Play和iTunes重覆內容的問題,也無法簡易地翻譯螢幕截圖。

我非常慚愧,因為以前處理產品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些用法,客戶也沒有為此大吼大叫(小聲的話幾乎都會裝聽不見…)可是就因為沒有其他人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我們就只推出了一個「還好」的產品,只因為這是做產品最有效率的做法。可當我變成客戶後,我卻覺得這種流程難以接受,翻譯的質量雖然還是不錯,但流程就是很不流暢,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且我自己也要花額外時間才能讓9GAG的翻譯流程變得順暢。

這說法在9GAG也是一樣。我本來不是9GAG的活躍用戶,也許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才用9GAG一次,幾乎無法發現用戶們遇到的大問題。剛加入的時候挺迷茫,因為完全不了解用戶。後來只好花時間去回答用戶的疑問,多了解一下他們怎樣使用9GAG。可還是無法完全了解用戶的心理。

我只好多花更多時間在9GAG上(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事),但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去了解9GAG用戶的心理和期待,因為幾乎整天都會用9GAG,所以更能提出適合用戶的建議。

我也常和其中一個9GAG創辦人一起討論產品,他是9GAG的活躍用戶,常有一些改善9GAG的有趣想法,我從他那裏得到了很多啟發--不是因為他是創辦人,而是因為他是活躍用戶。

說到底,這需要的就是對用戶的同理心和了解。說起來非常容易但執行上來很難,因為要確確實實地花時間去觀察用戶、了解用戶、變成用戶之一。

離開了9GAG,但Startup的旅程也沒停下來。現在還不知道會往哪去,但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下個產品我要和100個活躍用戶交上朋友,了解他們的用法,了解他們對產品的期望,變成他們的一份子,然後才能更好地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

每個人都像一本書

和不同的朋友提起過很想念舊金山,想念的不是那地方,而是在那邊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的啟發。

回香港後和不同的朋友提起過很想念舊金山,想念的不是那地方,而是在那邊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的啟發。

在舊金山就是隨便在一家咖啡店裏呆一天就能認識做Startup的人,而且圈子還很緊密。在一家咖啡店幾乎每天都看到一個韓裔女生在工作,一聊之下知道原來她的Co-founder是一個韓裔男生,剛好在OneSky其中一個客戶那邊負責國際化,是常常和我聯絡的那個人--最近在LinkedIn上面得知他也辭職全心投入他們的Startup了。

街上就是不斷聽到一堆熟悉的詞語,咖啡店裏就是每個人都在忙著自己的東西,反正就是四處都能聊上天,學點甚麼東西。

在香港的時候負責的大多是產品開發,加上客戶大都不在香港,除了團隊成員外幾乎沒有和其他人交流的機會。偶爾周末放假會試著找不同的咖啡店工作,溫書的學生有不少,同行的還沒見過。總覺得回到香港後學習會變得比較慢,因為幾乎沒有交流的機會。

但這陣子和不同的新舊朋友有點咖啡小聚,反而找回了一點不斷認識新朋友、學到新東西的感覺。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有那麼一群人也在用不同的方法奮鬥著--至少不是香港沒有,而是圈子不夠緊密,而且有時候大家本來認識反而更少交流,都躲起來了。

聽其中一個說有想找些目標相近的人約一起吃飯--反正飯總是要吃的--多交流一下大家遇到的難題,互相提點一下,香港也能變得很有魅力。

讓數據說話

大數據的話題常讓不同團隊一頭撞進了用數據說話的迷思,可在數據長大前,聽人說話、讓人去判斷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要不創辦人比起加入才三個月的新成員能有甚麼特別?

最近正在幫一個有千萬用戶級別的產品處理國際化的流程,每天產生的數據都是人腦無法處理的級別,所以需要從數據中篩選出有用的資訊再加以改進。

我非常相信統計學,所以更相信樣本數量的重要性。數據在足夠大以前只能是一堆雜訊(Noise),因為無法判斷到底樣本能否代表整體表現,盲目跟從頗為危險。

上一個處理的產品活躍客戶數量少,才百多兩百個,加上每個的需求不盡相同,一直覺得數據能幫的不多,所以非常依賴跟用戶聊天。這也是為甚麼很多成功的團隊早期都特別注重和用戶的溝通,比起小數據,讓用戶說話更為有用。

除了準確程度,取得數據上的時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產品尚未成熟前除了某些大方向外(比如用戶數或收入),很難訂立更仔細的數據--常常有個情況就是訂立了數據,花了時間獲取,然後那個數據已經沒甚麼用了--因為早期的產品變化太快。

到後期產品和數據都成長到人無法處理的時候,解析大數據才有了意義--無論是準確度或穩定性都應該比早期產品更為適合。

大數據的話題常讓不同團隊一頭撞進了用數據說話的迷思,可在數據長大前,聽人說話、讓人去判斷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要不創辦人比起加入才三個月的新成員能有甚麼特別?

要學的不是寫程式

市場缺乏的不是會寫程式的人,而是會(很快地)解決問題的人。

學寫程式是一股潮流,有給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程式班,也有給各行各業轉行的程式班,軟體工程師在世界上大部份城市都是讓人艷羨的職業。

科技很明顯地影響著各行各業,一套完善的系統能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產出,還能大量減少人為錯誤。流動網絡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各種配件更催動了不少新創意、新產品。隨著不斷增加的需求,自然有不少人趨之若騖。

寫程式其實和寫中英文沒兩樣,不少人自稱會寫,但很少人能寫得好--因為常常會搞亂了「做過」和「做到目的」。

寫中英文有不同的目的,要配上不同的用詞和語氣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例如中學教的書寫格式在和大部份科技公司溝通的Email中明顯太過累贅,沒有人在用Dear甚麼的,如果照跟格式的話只會幫倒忙;但格式在很多正規場合像是外交事務中卻是不可以出錯的重點。

寫程式也一樣,解決問題是目的,程式大部份情況下只是手段、工具。曾遇過會寫各種if、for,也常把寫程式的術語掛在嘴邊但就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程式員;也遇過熱衷追求新技術卻不願意解決簡單問題的程式員。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發現問題然後解決之的能力。市場缺乏的不是會寫程式的人,而是會(很快地)解決問題的人。

程式員比起不會寫程式的人多了一件非常有用的工具,所以除了各種程式相關的新技術外,多認識其他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像是用戶體驗、理解用戶等)將可以大大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其他人的溝通也能更為順暢。

新挑戰、新嘗試

有朋友問我會否不捨得過去5年的日子,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那段時間學習到的各種事情都會成為下一段旅程的燃油,繼續向目標再走近一點。

旅行了大概一個月,到後來一小段時間覺得渾身不對勁,除了因為存摺上的數字越來越少外,自己的工作狂基因也在蠢蠢欲動,沒有確切目標的日子不容易過。

離開OneSky後的時間都花在找下一個落腳點上,有給自己定下了下一站的要求:必須得「新」--也就是說能在過程中學到以前沒接觸過的東西,如果只是重覆以前的工作那會很沉悶。但同時也要「舊」,要不以前的經驗就沒用,所能提供的價值也自然不多--那就代表沒有太多工作的意義。

這貌似矛盾的條件讓某些朋友為我擔心,生怕我失業太久,只是我還是很固執地只找相符合的機會--如果只因為機會少而妥協,那不是和Startup的原意正相違背嗎?

也有人問我會否離開香港到其他城市找工作,在走過幾個不同城市後,發現最重要的還是一起工作的人,工作伙伴一直都是最大的靈感和學習來源,城市從來不應該是重點。

有朋友問我會否不捨得過去5年的日子,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那段時間學習到的各種事情都會成為下一段旅程的燃油,繼續向目標再走近一點。

對於工作內容和環境的轉變,其實我還是很期待很興奮的,每次的改變都是一個學習的契機,也是以後在某些日子會連接起來的「點」

第一段Startup旅程的終點

一段旅程的終結代表著另一段旅程的開始,而且必然會是一段更為精彩的經歷,也能引領我更為走近自己的目標。

[English version]

加入OneSky 5年以來是我人生到此為止最精彩(沒有之一)的經歷。看著一個產品由甚麼都沒有成長到拿到不少有名的客戶,一路走來的確頗為難得,絕對是一段讓我大開眼界的旅程。那旅程上個月走到終點,但在旅程中的種種並不會因此而消失。我學到的各種事、遇上的各種人都會一直留存在我生命中。

啟蒙

5年前,我並不清楚科技業的甚麼資訊。那時候我快從大學畢業,Facebook和Google對我來說遠得和另一個銀河系沒兩樣。我並非那些6歲就開始做生意的小神童,我完全不知道我畢業後要做甚麼。

我在大學裏有接點網頁製作工作,遇上幾個不知科技為何物而且不尊重專業知識的客戶,和他們的溝通簡直難於登天。自此我決定畢業後不要再做這種工作 ,不願再和這種人有瓜葛。OneSky提供了一個可以專心做產品的機會,這些機會在香港頗為難得。那時候我並沒有很熱衷於OneSky的理念,只是覺得可以專心做產品不用和麻煩客戶來往就很不錯,更幸運的是翻譯和國際化這主題正好也碰上了我喜歡認識新文化的興趣。

當時團隊裏沒有一個人對翻譯產業有任何認識,自然在產品上也產生一大堆問題,那時候很自然地會想去逃避問題。但當被逼要面對問題而且成功把它解決後,我發現原來事情沒有想像的困難。我們並不是在做Tesla電動車或SpaceX的火箭,產品上會遇到的問題難不到哪裏去。而且解決問題途中所學到的各種技巧和知識會跟上我一輩子,那些問題只是成長的踏腳石而已。

我學會了如何無所畏懼地向前走。

受到世界級的震撼

4年前初探舊金山灣區前,我就像躲在香港這個井裏的青蛙,看著小小的天空自得自滿。

在灣區遇到不少人,有些比我年輕不少,卻已經比得做得更多更好。我才發現原來他們離我並非很遠,由於不服輸的心態作祟,我開始花上更多時間工作。因為我認為他們做的我也能做到,只是我太懶惰沒有花上足夠多的時間而已。我從來沒有如此地有衝勁想追趕上他們。

我認為這是我的野心和工作狂的來源,因為我不想一直埋怨,然後在年紀漸大的時候後悔那時候怎麼不努力一點。

向周遭的人學習

在一個很小的團隊裏,我可以和每個人直接在工作上溝通和向他們學習。工作是很辛苦沒錯,但在團隊成員身上學到新東西的喜悅遠超於此。

在客戶服務和銷售那邊的工作更為值得,那些工作讓我有機會和不同國家的人直接溝通,從而在他們身上學到不同的事。

客戶服務教會了我如何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問題,客戶遇上的問題常常和他們所講的不一樣。我認識了一個準備當醫生的朋友,他分享過醫生也是一樣。因為病人常會對自己的病有所誤解,所以從溝通中的蛛絲馬跡找到問題的根源非常重要,這也成了我往後一個很重要的技巧。而且有些客戶非常好,也很願意提供各種幫助,我在他們身上也學到不少。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也就是俗稱的毒L),要我和陌生人攀談別說有多困難了,我在大學階段幾乎沒怎麼主動和別人聊天。但銷售的經驗幾乎改變了我整個人,我學會了如何突破自己的障礙去和別人溝通。

我努力地讓自己變成一塊海綿,把遇到的人的優點長處都吸收過來。有時候我無法判斷某些特點到底是優點或是缺點,只好盡量模仿一下,再做一下相反的事,看看結果,從而摸索出最適合的方式。當然這不可能每次都奏效,但只要有足夠多的嘗試,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我學會了如何學習。

努力工作、努力玩、努力認識新朋友

這5年應該是暫時人生中最為辛苦的一段時間,8小時遠遠不夠處理每天出現而且必須處理的一大堆問題,我只能拼命地花更多時間去處理,避免問題惡化。每次想放棄的時候,那些成功感就會促使我繼續做下去,客戶付錢(然後省下他們時間)的時候還是很讓人鼓舞的。

和一群聰明、成熟、直腸直肚的團隊成員一起工作也是一大樂事,我們一起玩桌遊、互相取笑;我們也一起處理客戶各種難題,互相幫忙(而非互扯後腿)。沒有他們的話,我不認為我能在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中熬過來。有人說工作上並不能認識到真正的朋友,但我還是很幼稚地相信工作和友誼是能並存的--只要大家都夠成熟、夠誠懇的話。在爭論過後,互相理解後,各自改善,然後繼續上路。

我也在不斷認識人的時候遇上了幾個理念接近的好朋友。朋友間親近與否並非取決於認識的時間,而是取決於相處時候的默契。同時間我也得到了導師們、朋友們不同的幫助,他們有些建議甚至可說得上是影響我一生。

對於能遇上他們,我由衷地感恩。

接下來…

5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我得到了很多,也還有很多沒做的事,至少目標還沒達成,但我毫不後悔--因為我已盡了全力。

我現在正在東南亞度過2年無間斷工作以來的第一個長假期,還真沒如此放鬆過。

一段旅程的終結代表著另一段旅程的開始,而且必然會是一段更為精彩的經歷,也能引領我更為走近自己的目標。

到底他們還想要甚麼

如果真的把所有人的「成功指數」定義一下的話,歐美的「失敗者」一定比亞洲的來得多,但熬得過的都是在草原上存活下來的狼,並非一群在圍欄裏過得安安穩穩的羊。

Google不久前重組為Alphabet旗下其中一家子公司,Alphabet的首頁很大的字寫著「G is for Google」,很難令人不聯想翩翩其他字母到底for甚麼,但可以看到的是Google搜尋引擎現在只是他們野心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他們還有一堆瘋狂的點子要做下去。

無獨有偶,Amazon的圖案也有一個箭頭從A指到Z,其中的意思和Alphabet幾乎一樣。順帶一提,Amazon的掌舵者Jeff Bezos同時還擁有著另一家太空探索公司Blue Origin--一個科幻小說裏已經移居外星的人類對地球的稱呼。

說起野心的話自然也會想起Elon Musk,他主要參與的3家公司都有著非比尋常的目標改善人類的未來,而且已經開始產生化學作用:用SolarCity的太陽能技術為Tesla的電池充電;Tesla和SpaceX互相影響對方的工業製造流程,他那想在火星上老死的願望也許還真能實現。他還偶爾和Google的兩個創辦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會面聊未來,那些會面的話題肯定可以在人類史上佔一重大席位。

和不同的亞洲朋友聊過,總會討論到為甚麼亞洲的野心比起歐美好像差一截,但當一邊廂的父母習慣把孩子踢出去自生自滅,然後另一邊廂的父母則是習慣替孩子安排一切,其中的因由其實也不難搞懂。我很相信統計學中的Normal Distribution,如果真的把所有人的「成功指數」定義一下的話,歐美的「失敗者」一定比亞洲的來得多,但熬得過的都是在草原上存活下來的狼,並非一群在圍欄裏過得安安穩穩的羊。

好的產品幫的不只是用戶

pablo (21)

前幾個月在舊金山不斷收到Uber和Airbnb的電郵,他們想讓我作為一個用家幫忙填一些請願書,好讓他們能和政府討論「白牌車」、「白牌旅館」在法律上的限制。回到香港後發現法律爭拗亦已蔓延至此,只是還沒有收到任何請願書(而且對香港政府請願應該也沒甚麼用處)。

很多公司都是因為資訊在不同的人群、行業之間難以流通才得以存在,資訊越不流通,需要輔助完成工作的工種越多,但工具的發展就是不斷地把不同的工種淘汰(同時也製造新工種),歷史上可以觀察到的通訊新發明如電話、傳真機已不知不覺地製造了也淘汰了不同行業(例如電報員)。

互聯網與手機只是其中一種加快資訊流通的工具,所有行業都受到通訊普及的巨大影響,科技業已不只是科技業,而是滲入了所有行業,他們的共通點是利用科技把現有的行業規則、流程改善,讓用戶可以更方便快捷地獲得所需要的服務。

把用戶獲得的方便撇開不談,其實原行業中人也能享受新方式的好處。在舊金山遇過一個Uber司機,大概50多歲,他說他以前是計程車司機,每天都要工作--要不就會虧掉那天的車租。但換成當Uber司機後,時間都能自己控制,太累想早點下班就停,需要幫忙帶一下孫子的時候就停開一天,至少沒了每天都要交車租的煩惱。

在台北用Airbnb住進了一所非常在地的民房,房東是表姐弟,一個在外國留學完剛回台北,一個正在台北唸書(也準備出國留學),剛好家裏多了兩個房間,索性當起全職房東。因為位處台北市中心,很快整個八月都被訂滿了--他們根本不用花時間宣傳。

無論現在合法與否,這種造成N贏的產品在將來應該是必然會繼續存在的--只有不願意改善/改變的人才會被輕易被淘汰。

Startup吸引的地方

目標夠大夠遠的話,幾乎不應該考慮妥協任何無法達到目標的次貨,而是要一起成長,一起邁向目標。

絕對不是薪水(通常都比較低),也不是工作環境(通常都比較差),其中一項吸引之處一定是合作的團隊成員。

願意加入Startup的大都比較開放、比較有野心,更重要的是渴望學習與進步。因為Startup幾乎都是在探索未知的領域,幾乎沒人能一加入即發揮良好或天下無敵,和適合的人一起工作絕對可說得上是賞心樂事,除了結果幾乎不可能會不好之外,自己也能獲益匪淺。

精益求精也願意讓步

有些成員對自己工作的產出有著很高的要求,在工作完成後會花上額外時間修飾補漏,注重小細節務求讓結果趨向完美。例如再次審閱各種內容裏的拼寫錯誤、標點符號;或在某些頁面中添加auto-focus讓用戶的體驗更為流暢。

如果時間迫切的話,他們也願意在品質上盡量作出最少的讓步,或者花上額外的時間去達到心中的標準--也不願意犧牲品質。這背後推動的就只是那對自我的執著--不是為了公司--而是為了達到自己的要求。

堅持己見也聆聽意見

和他們的溝通是最順暢的--並不是指互相毫不反駁或沒有爭拗,而是幾乎一定會有討論。每個人都因為接觸不同的工作內容而有著不一樣的盲點,一流的成員絕對不會吝嗇提出他們所看到的問題,溝通的過程就是互相說服、釐清各自的盲點。

互相交流有益的意見絕對是成長的不二法門--和一流的人討論問題、想辦法的過程絕對是成長的最快法門--同時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再作改善。

相對地,和一流的成員一起工作過後,對二流問題的容忍程度也大大下降,以致對很多事情諸多挑剔。目標夠大夠遠的話,幾乎不應該考慮妥協任何無法達到目標的次貨,而是要一起成長,一起邁向目標。